無憂保早報:無憂保通過微信平臺提供新型社保繳納服務,用戶只需要關注無憂保微信公眾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的繳納、查詢、咨詢等服務。
弘揚齊魯非遺文化融媒體影像紀實專欄
傳承齊魯古稀老人傳承挫琴技藝 再現(xiàn)拉弦樂器“活化石”攝影/孫長征 /張偉編者按:
齊魯大地歷史厚重,內涵豐富,在不同地域間有著風格迥異、豐富多樣的手工技藝、生活傳統(tǒng)、民間習俗、宗教信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存量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探索非遺傳承保護,齊魯網特別推出弘揚非遺文化融媒體影像紀實報道——《傳承齊魯》,力圖通過專業(yè)影像,借助全媒體云平臺,生動講述散落在齊魯大地的非遺故事。
今天,齊魯網 將帶您一起走近濰坊青州挫琴,一項“古化石”般奇特而古老樂器非遺項目。趙興堂老人今年70歲,盡管已過古稀,但他仍在為挫琴的弘揚與傳承不知疲倦地奔波著。齊魯網 孫長征 張偉 攝
挫琴是一種以梧桐木為琴身,絲弦做琴弦,高粱稈做琴弓流傳在古青州轄域內的一種形制奇特而古老的樂器,在當地村民口中形象地稱之為“半邊轱轆頭”。齊魯網 孫長征 張偉 攝每天早上,趙興堂會早早的起床,騎著他的電動三輪車,從距離古城七八里地的家中來到青州古城,和他的兩名徒弟白文杰和白佳麗匯合,在古城內進行挫琴表演。齊魯網 孫長征 張偉 攝
近年來,青州市圍繞青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搭建起“一個中心”、“三支隊伍”、“五個平臺”的全方位非遺保護格局,以青州挫琴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以保護。齊魯網 孫長征 張偉 攝 趙興堂的孫子趙禹銘今年11歲,從8歲時就開始跟著爺爺學琴,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文藝表演中,趙禹銘作為代表為全校同學表演了一段挫琴。齊魯網 孫長征 張偉 攝齊魯網6月27日訊( 張偉 孫長征 楊嘉慶)趙興堂老人今年70歲,盡管已過古稀,但他仍在為挫琴的弘揚與傳承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家與青州古城之間。每天早上,趙興堂會早早的起床,騎著他的電動三輪車,從距離古城七八里地的家中來到青州古城,和他的兩名徒弟白文杰和白佳麗匯合,在古城內進行挫琴表演。
挫琴是一種以梧桐木為琴身,絲弦做琴弦,高粱稈做琴弓流傳在古青州轄域內的一種形制奇特而古老的樂器,在當地村民口中形象地稱之為“半邊轱轆頭”。2009年9月,青州挫琴正式入選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鴛鴦扣》、《四大景》、《滿江紅》等曲目是經常演奏的曲目,像《茉莉花》、《小兩口頂嘴》、《蛤蟆調》以及《孟姜女哭長城》、《小放牛》等,也會經常演奏。”在青州古街上,趙興堂和他的兩位女徒弟,每天為過往的游客用挫琴演奏這些曲目,時常吸引不少游客圍觀欣賞。
趙興堂告訴齊魯網 ,挫琴是一種流傳于我國古代的形制獨特的樂器,由琴面、琴底、琴頭、琴尾、琴岳、琴碼、琴軸、琴弦以及琴弓構成。“挫琴表演,擊弦是一種常用的功法,在過去也叫‘打琴’。”挫琴演奏是在右手“執(zhí)弓尋弦”的同時,右手腕轉動帶動琴身以“送弦迎弓”,可以獨奏,也可以合奏。
隨祖父外出賣藝背琴 與琴結下不解之緣
說起挫琴和趙興堂的不解之緣,還要從和祖父的故事說起。“在我小時候,祖父是個賣藝人,受生活所迫,祖父背著挫琴走南闖北的賺錢養(yǎng)家,有時一年半載不回家。”趙興堂回憶,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祖父趙彩云和拉三賢的劉公道一起背井離鄉(xiāng),在外賣藝求生。而趙興堂對挫琴的記憶,也是從那時候開始。
據趙興堂回憶,自己小時候常跟隨祖父一起到外地賣藝。“記得我那時候8歲,祖父有很多朋友,他們常聚在一起到各地賣藝。”而趙興堂的祖父所使用的樂器,便是趙興堂手中的“挫琴”。
記得那時祖父趙彩云和三弦劉公道在北京天橋賣藝,當時國家深陷戰(zhàn)亂,祖父趙彩云覺得街頭賣藝沒有意義,憤然摔琴歸鄉(xiāng),不再提及挫琴。“挫琴藝術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絕跡。”趙興堂回憶。
50年代祖父挫琴演奏獲金獎名聲大震
1949年新中國成立,與挫琴交往多年的祖父趙彩云始終無法舍棄挫琴這門藝術,于是多方打聽找到一個木匠,在木匠的幫助下重新了一把挫琴。“當時青州市人民公園鐵樹開花,祖父就領著我背著挫琴去獻藝,當時的挫琴演奏吸引不少人關注,祖父的表演常常被觀眾堵的水泄不通。”于是,趙彩云的挫琴名聲便在青州坊間傳開。
“1957年,祖父時任益都文化館工作人員,代表參加昌濰專區(qū)暨山東省第一屆音樂會,創(chuàng)作改編的挫琴《鴛鴦扣》獲得金獎。”趙興堂回憶,祖父的挫琴表演獲得金獎,是一項不可多得的榮譽。而挫琴重回世人面前,也得益于當時國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
祖父獲得金獎以后,挫琴的名聲開始擴大。“一次祖父從濟南表演后返回青州的途中,由于車上人太多,挫琴放在布袋里被不小心擠碎。”挫琴被毀壞成為祖父心中的一塊疙瘩,趙興堂回憶,后來祖父又托朋友找來一個名叫劉硯田的木匠,在劉硯田的幫助下,才重新制作一把挫琴。
祖父悄然離世 留下一把挫琴一張照片
1960年,時年14歲的趙興堂隨親屬“闖關東”,讓趙興堂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沒走半年,祖父趙彩云便離開人世。“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祖父到車站送我情形。”說起祖父,趙興堂不禁眼眶濕潤。1962年,當趙興堂從東北回到青州時,家里只剩下祖父留下的一把挫琴和一張祖父獲金獎時的照片,而這張照片,現(xiàn)在依然被趙興堂保存在客廳墻面上相框里。
“祖父留下的照片和挫琴,是他留給我們的唯一遺物。”從七八歲就開始跟歲祖父學琴,那時還替祖父背過琴,趙興堂心想,“絕不能讓祖父的技藝失傳,必須要繼承下去。”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家庭條件的改善,上個時間80年代,趙興堂根據自己的記憶,重新還原制作了一把挫琴,于是,挫琴的演奏技藝和制作方法在趙興堂的努力下得以傳承與保存。
除了在古城進行挫琴表演,趙興堂還在家里制作挫琴。“挫琴的制作非常講究,選料就很難。”趙興堂介紹,制作挫琴的琴身,要用上好的梧桐樹肩骨木。據說,肩骨木是鳳凰落腳的地方,這部分的梧桐木做出來的琴聲最優(yōu)美。
在趙興堂的家中,進門院里的右側小平房是他做琴的工作間,平時趙興堂有時會在小平房里做琴,有時也會在院里做琴。“云紋琴代表的是祖父趙彩云,水紋則代表我自己。”在趙興堂所做的琴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云紋,一類是水紋。“祖父是長輩,是天上的云彩,我作為晚輩,不能高過祖父,是地上的流水。”趙興堂介紹說。
六十大壽突發(fā)腦血栓 因琴重獲新“生”
說挫琴和趙興堂的緣分,還不止于趙興堂和祖父的故事這么簡單。2006年,在趙興堂60周歲生日當天,可能是因為喝了點酒,趙興堂突發(fā)腦血栓,從此頭腦不清醒,手腳不能動,活也干不了。
“自從得了病,手指動不了,筷子拿不動,大腦也不清醒。”趙興堂老伴白愛珍回憶,老伴趙興堂出院后,沒事就好摸摸琴,久而久之,手能動了,大腦也清醒了,最后不僅能像以前那樣拉琴,還能再做琴。“那時候還以為他就這樣了,沒想到后來很多朋友來找他玩,漸漸的家里成了老友們聚會的根據地,三弦、嗩吶、二胡,再加上他的挫琴,一個民間樂隊就成立了。”回想起趙興堂從病倒到重新拿起挫琴,今年69歲的白愛珍心里別提多高興。
如今,病愈后的趙興堂雖然說話仍有一點困難,但是他的挫琴演奏卻毫不含糊。在祖父趙彩云的基礎上,趙興堂進一步完善,能夠演奏的曲目多達70多種。“挫琴演奏的曲目多是悲傷的曲目,有時候會讓人聽得一把鼻涕一把淚。”趙興堂介紹。
“在我十多歲的時候,曾經看到過一本《荊軻刺秦王》畫本,書中出現(xiàn)的樂器‘筑’和家里的挫琴幾乎一樣。”趙興堂曾問過爺爺趙彩云,爺爺肯定的回答“就是筑”。據說,戰(zhàn)國末年,勇士荊軻刺秦王,好友高漸離送他到易水邊,擊筑為其送行唱的那首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就是用挫琴的前身“筑”演奏的。而樂器挫琴與“筑”同宗同族,一脈相承,這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記載。
青州挫琴是由“筑”演變而來,在演變過程中,從擊弦樂器發(fā)展到今天的拉弦樂器。有學者認為,挫琴從古至今始終沒有中斷,它從宮廷、文人隱藏到民間,造成中國甚至世界弓弦樂器史的改變,挫琴可以說具有“活化石”的意義。
傳承與保護:堅信傳統(tǒng)的東西不會亡
趙興堂深知自己年歲已經不小,但是祖父留下來的技藝不能丟。“大兒子趙建國沒事的時候就會跟著學做挫琴。”趙興堂指著客廳墻面上懸掛著的全家福告訴齊魯網 ,他的兩個兒子,大兒子趙建國從2008年就開始跟著他學習做琴,如今做琴的手藝甚至都比他還好。
更讓趙興堂感到欣慰的是,不僅自己的女兒會拉琴,他的兩個孫子和孫女也會拉挫琴。趙興堂今年11歲的孫子趙禹銘從8歲時就開始跟著爺爺學琴,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文藝表演中,趙禹銘作為代表為全校同學表演了一段挫琴。
近年來,青州市圍繞青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搭建起“一個中心”、“三支隊伍”、“五個平臺”的全方位非遺保護格局,以青州挫琴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以保護。
在趙興堂老人的不懈努力下,在青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州挫琴得以重新保護與挖掘。“濰坊工程學院、青州市民族中專等學校專門開設挫琴班,每周六周日對學生進行義務授課。”趙興堂告訴齊魯網 ,除了現(xiàn)在每天到古城表演,周末還應邀到學校進行義務授課。
每天上午九點,趙興堂和徒弟白文杰、白佳麗會在古城街上匯合,為過往的游客演奏挫琴。每當有游客圍觀欣賞,趙興堂和兩名女徒弟表演的都會格外認真。“挫琴漸漸被重視,并得到進一步的保護與挖掘,孩子們學得也很認真。”趙興堂說,他仿佛看到了挫琴未來的希望,他始終相信,傳統(tǒng)的東西不會滅亡。
延伸閱讀 聊城爭當文化繁榮先行區(qū) 傳承齊魯文化軟實力傳承齊魯:街頭雜耍登“大雅之堂” 73歲傳承人進校園教花鞭鼓舞傳承齊魯——弘揚齊魯非遺文化網絡融媒體影像紀實 濟寧三個非遺生產性基地掛上“省級牌” 全省居首濟南美里湖片區(qū)規(guī)劃:新型服務業(yè)主導非遺園核心生態(tài)區(qū)貴州省黔西縣首屆旅發(fā)大會授牌10名非遺傳承人東昌雕刻葫蘆千姿百態(tài) 非遺技藝傳承面臨困難濟寧三個非遺生產性基地掛上“省級牌” 全省居首
無憂保采用專業(yè)的云+SaaS技術,推出“互聯(lián)網+個人社保”的個體社保產品。用戶只需要關注無憂保微信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公積金繳納咨詢等業(yè)務。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