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早報:無憂保通過微信平臺提供新型社保繳納服務,用戶只需要關(guān)注無憂保微信公眾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的繳納、查詢、咨詢等服務。
國家公祭儀式上,最前排的位置永遠為一群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而留,他們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據(jù)統(tǒng)計,目前登記在冊的幸存者僅存107人,平均年齡超過85歲。
大屠殺發(fā)生前,他們是鮮活的個體,有各自的生活,親歷悲劇后,他們和家族的軌跡發(fā)生了何種變化?他們的人生、人性受到了什么影響?人至暮年,他們最后的心愿是什么?……
躲得過浩劫敵不過歲月
11月7日11時53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鐘去世,享年90歲;11月10日19時30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任靜萍去世,享年94歲;11月12日凌晨4時,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陳寶珠去世,享年89歲……一周內(nèi)三位幸存者撒手人寰。
“她走得很突然,之前沒有任何預兆。”任靜萍的家人說,就在去世前兩周,老人作為“50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史調(diào)查”的對象之一與專家進行了訪談,而這未完成的調(diào)查,今后再也沒有機會了。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啟動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登記。彼時,登記在冊人數(shù)超過千人。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登記在冊幸存者僅剩107位。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幾乎每天都要走過這條銅版路,每當有幸存者去世,他就會在心里默念:“這位不在了,這位也走了。”
“等待日本道歉的那一天”
傷痛不會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戛然而止。大屠殺給王義隆留下的除了家破人亡,還有頭上一條日本軍刀留下的疤痕。93歲的老人說,他的余生都在被頭痛折磨。而對于93歲的易翠蘭來說,日本兵的“一槍托子”則讓她腰疼了一輩子,如今一把一把的止痛片吃下去也不管用,大多數(shù)時候只能臥床。
比肉體疼痛更難痊愈的是心傷。許多幸存者一輩子都沒能走出親人遇害的陰影,只要回憶觸及那段過往,他們一下子就會號啕大哭。還有的幸存者一生陰郁孤僻,沒有朋友,甚至對子女也是情感淡漠,導致家庭關(guān)系緊張。
失明多年的幸存者張福智幾年前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認不出身邊的親人,不記得已經(jīng)吃過飯,走路顫顫巍巍不會轉(zhuǎn)彎,但日軍暴行在他模糊的意識中卻異常清晰。他的女兒張壽云回憶說,一天夜里,已患病的老人突然大喊大叫,要求家人把自己藏到衣柜里,說是日本人來了……
“我已經(jīng)87歲了,不知道自己還能等多久,但我一直在等,等待日本道歉的那一天。”幸存者夏淑琴說。
錄入編輯: 朱嶸
無憂保采用專業(yè)的云+SaaS技術(shù),推出“互聯(lián)網(wǎng)+個人社保”的個體社保產(chǎn)品。用戶只需要關(guān)注無憂保微信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公積金繳納咨詢等業(yè)務。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