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將于年底前公布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方案。到底什么樣的人能夠獲得“異地高考”資格,成為公眾最為關注的焦點。
這一標準是基于此前國務院轉發(fā)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下稱《意見》)。而在昨日的國新辦發(fā)布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要確保符合條件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防止高考移民,有條件準入。
《意見》中指出,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根據城市功能定位、產業(yè)結構布局和城市資源承載能力,根據進城務工人員在當地的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合法穩(wěn)定住所,按照國家規(guī)定參加社會保險年限,以及隨遷子女在當地連續(xù)就學年限等情況,確定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具體條件,制訂具體辦法。
尹后慶表示,上海市將進一步摸清非本地戶籍人口底數,掌握非本地戶籍人口變動和隨遷子女就學的情況,抓緊建立健全進城務工人員管理制度,制訂出臺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還將統(tǒng)籌考慮隨遷子女父母在上海合法穩(wěn)定工作、合法穩(wěn)定居住、繳納社會保險等情況,綜合確定隨遷子女是否達到在上海參加中、高考的條件。
尹后慶說,上海方案設置的核心問題是城市人口過快增長與城市承載力的矛盾。上海市教委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在滬接受義務教育的外來務工者隨遷子女超過50萬人。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則認為,政府在制定目標時,不應光考慮經濟指標,學生個人的表現(xiàn)權重要增加;還要考慮精神方面,比如公民的奉公守法、見義勇為等。“當然這些事情量化有難度,但如果能真正本著信息公開的原則,會做得較好。”葛劍雄對《第一財經日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