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銀保產品遭受不少詬病,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全年,全國壽險保費收入近1.5萬億元,其中銀行銷售的保費收入達7500多億元,已經超過半壁江山。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壽險人士說,只是由于銀保產品銷售和售后不透明,投訴居多,才導致銀保產品談"虎"色變。壽險公司為了沖業(yè)績,銷售帶有誤導,大多只談高收益避談風險,導致客戶在面對賬戶現(xiàn)值時產生巨大心理落差,直接導致大量退保的出現(xiàn)。
水果湖一家銀行的負責人說,投資者不要購買超過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體,在購買基金、外匯、期貨、投資連接保險等風險產品時,一定要謹慎。尤其是周期一般為5年或10年的銀保產品,購買前一定要保持冷靜,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不要被較高的預期收益迷惑了雙眼。
從多家壽險公司了解到,銀保產品多針對不同層次的目標客戶群設計的,并非人人適合。主推的銀保產品以分紅險和萬能險為主,相對更適合有中長期閑置資金,且有較強保障理念的中高端客戶購買。因為無論是一次性繳清還是期繳,一般銀保產品期限至少為3年以上,滿期為5年、10年、15年不等,是中長期理財?shù)妮^好選擇。
不過,壽險公司推銷產品的方式值得改進。昨日,一家股份制銀行的支行行長,指著營業(yè)廳內的多種金融產品告訴記者,如今的營業(yè)廳如同一個金融超市,這里有理財、證券、基金、保險、黃金等多種投資產品。"銀保產品其實不必遮遮掩掩,要讓費者明明白白購買,就如同證券開戶一樣,即使投資者炒股虧損幾十萬元,也沒有人來找銀行扯皮的。因為,他知道股市有風險。如今的銀保產品,就沒做到這一步。"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