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養(yǎng)老金漲幅與物價同步
關注物價,同比上升4.9%這是上周上海剛披露的11月CPI總水平。這一事關千家萬戶的統(tǒng)計數據也在7個月后重新跌回到“4”時代。“今年,物價就好像坐過山車,在高位起起伏伏,現(xiàn)在則有了回落趨勢。”如果要回顧2011年的物價水平,家住洛川東路的馬志文最有“發(fā)言權”。因為這位退休了的“馬大嫂”有著記賬的習慣。
今年即將結束。她翻閱著12個月的“抗通脹”賬本,笑著總結道:“雖然印象中不少東西漲了不少,但從全年來看,家庭伙食費只比去年多了10%,漲幅正好與養(yǎng)老金漲幅同步。”
“抗通脹”人物馬志文:今年64歲。與丈夫一起居住,女兒有時會在周末回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養(yǎng)老金。
“抗通脹”賬本從2006年起,每月記錄。2011年最為完整、詳細,分成伙食費、營養(yǎng)保健費及其他零星消費。
“抗通脹”結果
伙食費
7個月突破“月基準”
伙食費涵蓋了柴米油鹽等各類主副食品消費,一般占每月開銷的一半左右,也是馬志文家里最大的一筆開銷。
1月份,賬本上的伙食費就站上高位,達到900元。此時,老兩口希望今后這筆開支能以900元為基準消費,因為前幾年月伙食費基本以這一數居多。但截止到11月份,已有6個月高于它。
伙食費的最高值出現(xiàn)在2月份。記者看到,在這一欄的金額上,馬大嫂清楚地用筆寫了“900+400”的字樣。“多出來的400元是因為這個月份正巧碰上春節(jié),孩子回來吃團圓飯的次數多了,外出就餐、走親訪友的次數也多了。”她解釋說。
那么,除去2月份這個中國人傳統(tǒng)的消費高峰,伙食費的最高值定格在1100元上,分別出現(xiàn)在4月份、8月份和11月份。此外,5月份、7月份和10月份消費了1000元。3月份、6月份、9月份維持了900元的“月標準”。
這一組數據的高低排列,也與上海CPI在這11個月里的漲跌大致吻合。4月份時,馬家伙食費首次升至1100元時,滬上CPI同比漲幅也在今年首次突破“4”大關,邁上5.1%。此后6個月內,CPI一直在“5”的基礎上高位盤整,峰值是6月份的5.9%,7月份小幅回落至5.6%后又于8月回升至5.8%。
精打細算,盡量不影響生活
123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