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清晨,去永康市芝英鎮(zhèn)下徐店村采訪火災(zāi)事故,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叫葉小妹的老人。到達(dá)現(xiàn)場時,大火已被撲滅,濃煙滾滾的廢墟前,葉小妹皺緊了眉頭,一聲不吭地蹲在地上,用剪刀將早已燒成一團(tuán)的棉被片片剪開,一個一個地找出沒有熔化的硬幣。半晌,她猛然站起身,說了句“樓上的鐵箱里還有一沓紙幣”即要往房子里沖。旁邊的鄰居連忙將她攔住,告訴道:“沒用了,這么大的火,紙幣放在鐵箱里一烤就著,肯定沒了。”
“沒了,沒了,一輩子的積蓄就這樣燒成了灰。”當(dāng)64歲的老人含淚捧著一堆燒焦了的紙幣,低聲而絕望地說出“沒了”兩個字時,在場之人無一不為之心酸。
村民說,葉小妹平時為村里掃垃圾,每個月工資1200元,另外也做收廢品的活計。她十分節(jié)儉,夏天舍不得買5毛錢的棒冰,晚上在家電燈也不開。那些燒掉的錢,都是她一分一厘從牙縫里摳下來的。
“估計有四五萬吧,放在谷子里,塞到床下面。具體多少誰也不知道,她從不告訴我們。”葉小妹的兒子無奈道,“早就讓她把錢存到銀行了,她說不識字,記不住密碼,不愿存。我說密碼我們幫她記,她也不肯。我又說那就把密碼拆開分別告訴幾個兒女,這樣誰都取不走,她還是不愿意。關(guān)鍵還是不相信我們吧。”
聽了這樣的一段話,火災(zāi)本身似乎已經(jīng)變得有些渺小。為什么老人不愿把錢存到銀行?為什么她對兒女不信任?這其中折射出的,是否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老年人對于“老無所養(yǎng)”的憂患意識問題?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像葉小妹這樣在家中藏錢的仍不在少數(shù)。為什么老年人會沒有安全感?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感?
存銀行,怕死后取不出來
家住永康市城東一帶的陳旺富今年已是78歲高齡,72歲的老伴下肢癱瘓,又有輕微的腦中風(fēng),行動十分不便。陳旺富的身體情況也不好,心臟病嚴(yán)重,據(jù)他自己說,醫(yī)生稱他隨時有撒手人寰的可能。“萬一我走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老伴了。”說時,陳旺富一臉擔(dān)憂。
陳旺富早年開過店,手上有一筆積蓄,自從醫(yī)生給他下了病危通知后,陳旺富便將原本存在銀行的錢全都取了出來,鎖在家中的抽屜里,并將每個月百來塊錢的養(yǎng)老保險金也都儲存到一起。這些錢,他說是留下來給老伴養(yǎng)老用的。
對于不再將錢存在銀行,陳旺富這么解釋:“以前我在媒體中看到過類似的報道,有位老人突然去世,他的家人想把存在銀行的錢取出來,銀行方面告知需要結(jié)婚證明、死亡證明以及財產(chǎn)公證證明等等,程序十分復(fù)雜。告訴老太婆密碼,她也記不住。還不如放在家里,也省得她出去取了。”
123下一頁 |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