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目標單一的GDP指標,民生指標的內(nèi)涵要豐富得多。價格、住房、醫(yī)療、教育、就業(yè)……只要和普通人的福祉沾得上邊的,理論上都可以歸入民生范圍。正因為如此廣泛,所以很難集中發(fā)力,精確打擊,很容易失去耐心,退而求其次。
比如教育和醫(yī)療,教改和醫(yī)改年年有新政,但總是難見大的成效。相比之下,大興土木搞公共建設、培養(yǎng)一兩個盈利能力強的企業(yè)似乎要容易得多。
實際上,大部分地方政府也都是這么做的,這也是一種在現(xiàn)行體制下最容易獲取認可的方法。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高樓平地起,城市一年換一個樣;企業(yè)快馬加鞭,項目一個接一個上。
當然,不能否認市政建設確實改善了城市的面貌,茶余飯后居民們散步的去處更多了;企業(yè)的努力直接提升了地方的GDP和知名度,居民們講起家鄉(xiāng)更自豪了。但是,如果從“所有人”的角度來說,這些都不是最大的福利。
最大的福利是什么?是每個人在辛辛苦苦一輩子后不用太發(fā)愁晚年的生計;是每個人在生病求醫(yī)時不用對著天書般的藥方掂量銀兩;是除了吃穿用還能自己解決住行游;是在最困難的時候緊張但不恐慌。而所有這些,都需要政府做足做好民生工程。
民生需要耐心去做,這條路上沒有立竿見影,無法急功近利,但做好了,回報的將是前所未有的民心。
上海,先于全國的社??s影
2月中旬,除了各地陸續(xù)出臺的房產(chǎn)新政之外,還有一條刺激人的新聞:上海社保年虧空超百億元。消息甫一出來就激起千層浪。人們無法想象:如果連財力雄厚的上海都遭遇社保難題,那其他地方該怎么辦?
其實,上海有上海的特殊性,顯而易見的優(yōu)勢背后或許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劣勢。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到來,社保金難題將是全國人民的難題。
還沒全覆蓋怎么就虧空了?
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奔跑的速度依然很快――GDP總量剛剛超過日本,開始眺望美國;奔跑的步伐也開始變得穩(wěn)健――“民生”成為高頻詞匯,各地紛紛出臺各種保障民生的政策:就業(yè)、教育、分配……
其中,社保是一個有份量的關鍵詞。
雖然在十七大報告描繪的藍圖里,“基本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直到2020年才需實現(xiàn)的目標。但在一些有實力的省份和縣市,這項目標被早早地提上了日程。
如吉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駱德春在吉林省“兩會”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十二五”期間,吉林省的社會保障范圍要由廣覆蓋向全覆蓋轉(zhuǎn)變,社會保障水平由低層次、低標準向高層次、高標準轉(zhuǎn)變。
12345678下一頁 |
標簽: 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