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定投+保本型理財讓家庭財富穩(wěn)健增長
【讀者情況】
陳先生35歲,經(jīng)營貨運生意,每月收入在1萬元左右,比較穩(wěn)定。妻子32歲,在家照顧小孩,沒有工作。小孩8歲,上小學二年級。
自有住房,無房貸。目前每月的生活支出在2000元左右,汽車月支出1000元。社保每年自交部分4000元,夫婦都有中國人壽(601628)瑞鑫兩全保險,合計年繳保費6000元。為小孩購買了定期重大疾病險、兩全保險,每年6000元。
目前有5萬元定期存款,無其他理財方式。希望資產(chǎn)能增值保值、比定期存款收益高就行。
【家庭資產(chǎn)情況分析】
該家庭為單收入家庭,每月收入10000元左右,每月固定支出達4330元(生活支出2000+私家車支出1000+保險),結(jié)余部分占家庭月收入的60%。單從收入與支出比例來看,該家庭財務情況是比較理想的。
從家庭資產(chǎn)結(jié)構(gòu)上來看,該家庭沒有任何負債。但除了5萬元定期存款外,就沒有其他任何用來投資獲取理財收益的資產(chǎn)。無論從家庭資產(chǎn)中長期保值增值角度,還是從為孩子將來讀書教育金及自身養(yǎng)老金準備等方面考慮,還需要盡早做好規(guī)劃。
可以看到,該家庭保障意識較強,夫婦及孩子都有額外的商業(yè)保險。從選擇兩全保險來看,當初購買保險時,更偏重于積累資金,甚至考慮到了一點養(yǎng)老儲備,而保障方面確實尚有欠缺。所謂兩全,即生死兩全,一是如果在保險期間身故,則保險公司賠付相應保險金;二是如果直到保險期滿仍生存,則保險公司應兌現(xiàn)相應生存保險金。除此以外,再無其他保障。
孩子在兩全保險的基礎上多了一份重疾保障,考慮到孩子的重疾保障是無可厚非的。但該家庭走入了一個最常見的誤區(qū),即為孩子考慮了過多過重的保障,而輕視了自身的重要,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障。
【理財目標分析】
該家庭的理財目標非常簡單,保值增值,比銀行定期存款收益高就行。比銀行定期存款收益高這個目標是個非常低的要求,目前銀行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3%,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息為3.5%。如果僅是要比銀行定期高,只需要到銀行購買一份銀行自己推出的信貸及票據(jù)類短期理財產(chǎn)品即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