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職場指南早報:中國人曾經每一個人都有貴族精神,所謂的“君子”“小人”之分只是社會階層的區(qū)別。但是,后來,貴族一直存在,貴族精神卻日漸喪失了。君子和小人也成了人格品性的分野。那么,中國人的貴族精神到底是在什么時候丟掉的呢?也許是堂堂正正列陣而戰(zhàn)的宋襄公被譏諷為“蠢豬般的仁義”的時候;也許是孫子提出“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的時候;也許是蘇秦張儀們用三寸不爛之舌翻云覆雨的時候;也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肇始專制的時候,也許是漢武帝“罷黜百家”,唯我獨尊的時候……
也許有人反駁,誰說中國人丟掉了貴族精神?!東漢不是還有“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嚴子陵嗎?大唐不是還有“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李白嗎?北宋不是還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嗎?南宋不是還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嗎?大明不是還有“留取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嗎?清末不是還有“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嗎?近代不是還有“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嗎?
但是,這些鳳毛麟角的例外,非但不能證明貴族精神的存在,恰恰是諷刺地坐實了貴族精神的缺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凡缺失的必會尋找補償。貴族精神越是在現實生活中消失,就越是復活于文學作品中之中。于是,唐代傳奇小說中,出現了俠肝義膽的昆侖奴這樣的精神貴族。再后來,貴族精神就只能在武俠小說中意淫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郭靖。
可是,到了最后,就連武俠小說里的貴族精神也丟失了。取代郭靖大俠的竟是韋小寶這樣的所謂“反俠”。而到了現在,就連魯迅也被徹底趕出了教科書……
中國人國民性中貴族精神的丟失其實是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今天,我們要想重塑貴族精神,就有必要回到丟失之初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讀一讀陳禹安的“心理吳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吳》),看看那時的中國人,再問問今天的中國人,我們到底還能不能重新擁有貴族精神?每周五相約集中閱讀歷史心理小說第一人陳禹安的心理吳越三部曲。<
陳禹安說:
春秋戰(zhàn)國這段時期,是中國人的價值體系、道德觀念得以成型的一個重要基底期。而吳越爭霸又是其中最為波瀾壯闊、驚心動魄,且極具樣本意義的一段歷史。其間,道德的堅守與唾棄,人性的扭曲與掙扎,承諾與背叛的博弈,忠孝與仁義的抉擇,匯成了萬千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激起了無數心??駷?,情絲亂縷。
所以,我用心理學的手術刀來解剖這段歷史,也就有了這套“心理吳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吳》)。這一幕幕已經過去的歷史,彷佛是一個個活色生香的心理學實驗。在這些不可復盤的“實驗”中,楚平王、費無忌、太子建、伍子胥、闔閭、要離、孫武、楚昭王、勾踐、夫差、伯嚭、 孔子、子貢、范蠡、文種、西施等諸色人等在獨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們用生命經歷的心靈抉擇與命運煎熬,值得我們感同身受,更值得我們引以為鏡。<
導讀:
歷史心理小說第一人陳禹安說,“所謂歷史,其實是一間巨大的心理實驗室,一打開門,看到的卻是正在發(fā)生的現實”。在“心理吳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吳》)中,他把那些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盡致?!侗蕹酚涗浀氖窃诖呵锬┢?,楚吳越三個南蠻國家數十年間錯綜復雜、驚心動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國在楚平王當政的時候,重用佞臣費無忌。費無忌為了一己之私,先是攛弄楚平王詐奪為兒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國美女孟嬴,后來又離間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關系,終于導致太子建被廢,亡命天涯。為了斬草除根,費無忌進一步鼓動楚平王殺害無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長子伍尚顧惜父子之情,主動陪父親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卻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擺布,懷著對故國故土的深仇大恨,歷經千難萬險,逃亡至楚國的敵國——吳國。為了借助吳國的力量為自己復仇,伍子胥殫精竭慮,幫助吳國的公子光**吳王僚,成為吳國之王(即吳王闔閭)。此后,伍子胥又幫助闔閭筑建都城,延攬賢才,強兵富國,終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領吳兵,勢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復仇的念頭不但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動力,也推動他沖破了所有世俗規(guī)則的束縛。他以楚國舊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毀了楚國歷代國君的宗廟,還將已經死去的楚平王掘墳鞭尸,暢快淋漓地報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為“鞭楚”。
但是,楚吳兩國之間的仇恨卻并沒有因為伍子胥的復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這一次復仇,進一步加深了兩國之間的仇恨。吳國的另一個鄰國越國,借著吳楚交兵的機會,對吳國的后方發(fā)起了攻擊。吳王闔閭退兵回國休整后,為了報復越國,又親率大軍對越國發(fā)起了攻擊。但是,闔閭過于托大,陰溝翻船,不慎被越國擊敗。英雄一世的闔閭本人也為這一次失敗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吳越兩國由此結下了無法開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繼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殺父之仇。在為父守喪三年后,他親自出征,對越國發(fā)起了報復性的攻擊。這一次,實力弱小的越國不再擁有前一次的幸運,被強悍無敵的吳國打回原形。越國精銳大部被殲。越王勾踐深知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無可幸免,他只能傾盡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與吳兵拼個玉石俱焚。但越國大夫文種利用吳國內部的矛盾,巧妙斡旋,爭取到吳國寵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將越國趕盡殺絕的主張。機心暗藏的吳王夫差轉而要求越王勾踐偕同夫人到吳國為奴,為闔閭守墓,以期通過對勾踐的人身侮辱來達至為父復仇的目的,是為“辱越”。
越王勾踐在吳國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終贏得吳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釋放回到越國。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這就是蒲松齡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奔毤毐P點整個中國歷史,兵敗被俘、屈身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踐一個,但能夠堅忍不拔、忍辱負重、絕地反擊、以弱勝強、實現驚天大逆轉的,卻只有勾踐一人。勾踐完成的這一舉世無雙的豐功偉業(yè),就叫做“吞吳”。人們把勾踐的成功稱為“吞吳”。這一個“吞”字非常傳神地表達了勾踐所取得的成功的僥幸與不可思議。當我們比喻人心不足時,往往用“蛇吞象”來表達。一條小蛇和一頭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吳”就等同于“蛇吞象”。因為長期以來,就實力而言,吳國不啻是一頭大象,而越國只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踐之所以能夠完成舉世罕見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分不開的。這就是越王勾踐的勵志故事“吞吳”。
讀春秋時代的故事,探究中國人性格形成的歷史原因。
以史為鏡,這是時下最流行的比《二號首長》還好看的官場斗爭、職場勵志小說。
這是很多讀者“憋著尿”一口氣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兒》還好看的心理歷史小說。
今天我們閱讀心理吳越三部曲之一《鞭楚》第38——40節(jié)。<
38 要離的苦肉計,死了也不責怪你<
伍子胥是觸景生情,闔閭也是入戲頗深。這都要歸功于偉大導演要離的杰出謀劃。<
要離的這番話,也確實刺激了闔閭,將他內心的隱秘完全揭開。闔閭不禁也有些惱羞成怒,呵斥道:“這是國家大事,豈是你這種草野小民所能了解的?!你竟敢在朝堂上責辱寡人,來人,將他拖下去,砍掉右臂!”<
要離求仁而得仁,自然沒什么好埋怨的。伍子胥根據劇情安排,長嘆了一口氣掩面而出。只是沒有人看見,淚水早已在他臉上肆意奔流。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其他群臣,都看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但這正是“三簧戲”所要達到的目的。除了三位主演之外,讓其他人都蒙在鼓里,正是確?!翱嗳庥嫛背晒λ豢苫蛉钡那疤釛l件。<
闔閭又再下令,將要離的妻兒捉來,關在牢里??蓱z這對凄苦母子,到了這個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觸犯了什么,更不知道這是身為丈夫和父親的要離一手策劃的。<
過了幾天,伍子胥偷偷命令獄吏,對要離放松看管,以便于要離越獄而走。等要離一逃走,闔閭下令將要離的妻兒殺了,燒骨揚灰,丟棄在市井之中。<
再說要離,逃出吳國,直奔慶忌而去,一路上看到一個人就要大肆宣揚一番自己所受的非人慘刑。他廣為傳播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一信息在自己到達之前就先傳到慶忌的耳中。<
要離來到艾城,求見慶忌,訴說妻兒被害、自己受刑的情事,希望慶忌可以收留他。但父親吳王僚的慘死讓慶忌變得異常謹慎。慶忌擔心要離來意不正,當場就拒絕了他。要當場脫下了自己的外衣,露出了被砍掉右臂的殘軀。<
要離在謀劃苦肉計之初,心細如發(fā),沒有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他讓闔閭砍掉的是自己的右臂,而不是左臂。這是為什么呢?<
道理很簡單。大多數人是右利手,左撇子在總人口中占的比例一般不會超過10%。要離砍掉自己的右臂,就是為了說明兩點。第一,闔閭是要離的死敵(不是死敵下手不會這么狠?;蛘哒f,下了死手,就成了死敵了)。第二,失去右臂的要離基本上等同于一個廢人(要離折辱椒丘炘至死,天下已知。一個勇猛無敵的人,肯定會加重他人的戒備之心。所以,必須讓自己成為一個廢人)。<
那么,收留一個身為廢人的闔閭死敵,又能對慶忌造成什么傷害呢?<
所以,慶忌的懷疑心結稍稍解開了幾扣。慶忌問:“吳王既然殺了你的妻兒,傷了你的身體,你來找我干什么?”<
對付要離這個人,是不能讓他開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由分說就干掉他。椒丘炘沒有這樣做,結果手持利刃的他死在了手無寸鐵的要離面前。吳王闔閭沒有這樣做,結果原本蔑視要離的他,很快就“重用”了他。慶忌還是犯了同樣的錯誤,他這一開口,就等于是給了要離一個機會。<
要離說:“吳王弒殺了您的父王而奪了王位?,F在公子聯結諸侯,將有復仇之舉,所以我以殘命來投。我知道吳國的內部情況,可以給你當向導,再加上公子您的勇猛無敵,就能攻入吳國。這樣,大王能夠為父報仇,我也就可以為妻兒報仇了。”<
這幾句話合情合理。慶忌幾乎就要相信他了。但血的教訓告訴他,還是要再等等。<
慶忌還要等什么呢?他要派人去吳國打聽一下,驗證要離所說是否完全如實。<
過了幾天,慶忌的從人從吳國回來,說慶忌的妻兒果然被戮于市,焚骨揚灰。兩人都是闔閭的深度受害者,慶忌這才對要離深信不疑,也就對他敞開了心扉(神奇的相似性再一次展現了效力)。<
慶忌問要離:“現在我聽說吳王任用伍子胥、伯嚭等,練兵選將,國內大治。我兵微將寡,怎么才能報仇雪恨呢?”<
要離淡淡一笑,說:“這個伯嚭是個無用之輩,不用管他。吳國謀臣中,厲害的只有伍子胥一人。但是現在,他和吳王之間也有嫌隙了?!?
慶忌現在幾乎成了一個“唯懷疑論者”,對任何信息首先就是質疑一番。慶忌說:“伍子胥是吳王的大恩主,他們兩個君臣相得,怎么會有嫌隙呢?<
要離早有準備,說:“公子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伍子胥之所以竭盡心力為吳王效力,就是想借兵伐楚,以報父兄之仇。而闔閭得位之后,安享富貴,卻沒有興兵為伍子胥復仇。現在楚平王和費無忌都已經死了。伍子胥早就對闔閭心有怨言了。我這次為伍子胥進言,惹惱了闔閭,他這才對我下了毒手。伍子胥內心的不滿也就可想而知了。說起來,我能夠從監(jiān)牢逃脫,還多虧了伍子胥暗中幫忙呢。我逃出吳國之前,伍子胥偷偷地對我說,要我一定來拜見公子您,讓我看看您的志向如何。如果您肯為伍氏報仇,他愿意當您的內應,也好為當初助紂為虐,與闔閭密謀于暗室的過錯贖罪。”<
這段話滴水不漏,合情合理,不由人不信。慶忌想,伍子胥當初為了復仇,可以背叛父王而投靠闔閭,那么,現在他為了復仇,同樣也可以背叛闔閭而投靠自己。<
要離繼續(xù)說:“公子您如果不趁著這個機會發(fā)兵攻吳,等到闔閭幫伍子胥報了仇,君臣重歸于好,就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機會了。公子您和我的深仇大恨,也就永不能報?!闭f完,要離放聲大哭,又想以頭撞柱,只求一死。<
慶忌連忙拉住了他,說:“我聽你的,我聽你的?!睉c忌這一刻的心情,和此前伍子胥接納伯嚭是如出一轍的。兩個人同病相憐,自然互相信任,同甘共苦。<
慶忌當即決定,和要離一起訓練士卒,修繕船只,積極備戰(zhàn)。三個月之后,慶忌和要離率領手下,順江而下,對吳國發(fā)起突襲。<
慶忌和要離同坐一條船。船行至中流,漸漸與后船拉開了距離。要離對慶忌說:“公子您可以親自坐到船頭上去,監(jiān)看訓飭駕舟之人。”<
慶忌早已將要離視為心腹之人,不疑有它,就按照要離所說來到船頭坐定。要離手執(zhí)短矛,站在慶忌身旁侍立。<
忽然江上刮起一陣大風。要離轉身站在上風口,借著風勢,用左手將短矛直直扎入了慶忌的心窩,透背而過。<
慶忌知道今日已經難以幸免,但他果然勇悍過人,短矛穿透身軀后,他竟仍屹立不倒,一手擒住要離,將他倒提,把腦袋往水里溺沒,一連三次,然后將他放在自己的膝蓋之上,環(huán)顧四周,哈哈大笑道:“天下竟然有這樣的勇士啊,竟然敢來**我!”<
慶忌的手下,立即圍了上來,想用*矛將要離刺死。<
沒想到慶忌搖了搖手,阻止了他們,說:“這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勇士,怎么能在一天之內,讓兩個勇士都斃命呢。你們不要殺他,把他放回吳國,讓他回去接受吳國的賞賜旌揚他的忠義吧。”說完,自己用手抽出了短矛,血流如注而死。<
為什么慶忌要放過這個欺騙了自己的要離呢?<
就在短矛刺入身體的一瞬間,慶忌明白了所有的前因后果。也就在這一瞬間,慶忌深深地被要離折服了!英雄惺惺相惜之意油然而生。這又是相似性在人生的關鍵時刻發(fā)揮了作用。慶忌自負天下無敵,他絕不曾料到,要離為了行刺自己,竟然能夠付出如此之大的代價。一個能夠這樣自我犧牲的人,怎么能不被稱為天下無雙的勇士呢?又怎么能不接受世人對他的褒獎呢?能夠死于這樣的勇士之手,又有什么好遺憾的呢。<
所以,在要離行刺之后,盡管慶忌仍然有機會殺掉他,但慶忌放棄了。而且,他還告誡自己的部下不要為難要離。<
慶忌能夠這樣做,也說明了他是一個心懷正道的勇士。可惜,他生不逢時,遇到了闔閭和要離這樣頂級的對手。否則,他一定可以憑借自己的勇猛與仁義,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跡而名垂青史。但還是讓我們記住這個不幸死于吳國內部政治斗爭的勇士吧。<
慶忌的手下,服從慶忌的安排,準備放了要離。但奇怪的是,要離卻不肯自行離去。這又是為了什么呢?<
要離說:“雖然公子有命,要放了我。但我有三大不容于世,又怎么敢茍且偷生呢?”<
眾人問他:“你有哪三大不容于世呢?”<
要離說:“我殺了自己的妻兒去侍奉君王,非仁也。為了新君而殺了故君的兒子,非義也。為了**之事,卻搭上了全家的身家性命,非智也。我不仁不義不智,還有什么面目可以茍存于世呢?”<
這“要離三貶”讓我們覺得非常奇怪。就在不久前,他可是把同一件事自褒為“既忠且義的大樂事”的(原話是這樣的:“我聽說,耽于妻兒之樂,不竭力侍奉君王,非忠也。心懷家室之愛,不為君王排憂解患,非義也。我如果能夠以‘忠義’成名,雖然舉家就死,也是甘之如飴啊?!保?。<
為什么要離在勝券在握之際,會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呢?難道是他良心發(fā)現,自覺辜負了慶忌對他的信任,又或是感動于慶忌的不殺之恩?<
心理感悟:有些人,只有在死亡到來之際才能被人理解。<
39 要離的貴族精神,死亡才是最好的獎賞<
要離自貶之后,縱身一躍,跳入江中。<
但是慶忌的部下卻不讓他死,馬上把他撈了上來。<
要離問道:“你們把我撈上來,是什么意思呢?”慶忌的部眾們說:“君返國,必有爵祿,何不俟之?”<
這些人的反應很有意思。剛才他們還與要離不共戴天,要把他刺死,為慶忌報仇?,F在卻見不得要離赴死,而且在把要離救上來后,對他用了一個尊稱——君,顯然是想和要離拉近關系。畢竟,慶忌一死,大樹已倒,這些人怎么也得找個新的出路。而要離就是近在眼前的最佳選擇。<
按照常規(guī)推斷,要離付出如此慘重之代價,而終于大功告成,回到吳國之后,必定是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如果要離肯對他們提攜一二,那么也就有個安穩(wěn)的歸宿了。<
要離精擅心理,怎么看不透他們內心的小九九?要離心想,你們這些庸常之人,怎么能了解我的想法呢。哈哈一笑后,說:“我連家室性命都不愛,還說什么高官厚祿呢?你們拿著我的尸體去吳國吧,就能領到重賞!”最后的這句話,是心理大師要離留給世人最后的一個心理預判,其準確度如何,很快就會得到驗證。<
說完,要離搶過一把劍,先是砍斷了自己的一條腿,然后橫劍自刎而死。<
“榮譽文化”對要離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要離之死不但讓慶忌的部下大惑不解,也讓我們大惑不解。是啊,他苦心孤詣想要做的事終告成功,為什么還要這么想不開呢?<
其實,要離不是想不開,而是想得太開了。<
要離之所以要主動來做這件事,是出于一種內在的動機,而非追求外在的獎賞。對他來說,沒有獎賞,才是最好的獎賞。<
20世紀70年代,英國社會學家理查德·蒂特瑪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說,如果英國決定給每位義務捐血者報酬,那么全英國的血液供應量不會增多,反而會減少。<
蒂特瑪斯的這一觀點被視為奇談怪論而被大多數經濟學家嗤之以鼻。蒂特瑪斯自己沒有去驗證這個觀點。但是,25年后,有兩名瑞典的經濟學家決定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蒂特瑪斯說得到底是對還是錯。<
他們找到了哥特堡的一家地方血液中心,找到了153名有獻血意向的女性。他們將這些女性分成了三組。然后,他們告訴第一組成員,這是自愿獻血,她們可以獻血,但不會得到任何報酬。第二組成員則可以在獻血后得到50瑞典克朗(當時約合7美元)的報酬。而第三組的成員在獻血后也可以得到50瑞典克朗的報酬,但她們在拿到錢后必須立即決定是否將這筆錢捐獻給兒童癌癥基金會。<
結果,第一組的成員中有52%的人決定繼續(xù)獻血,即便他們沒有得到任何補償也心甘情愿這樣做。<
而第二組的成員則只有30%的人愿意繼續(xù)獻血。她們來到此處的目的本來是想無償獻血的。但50瑞典克朗的報酬摧毀了70%的人的無償善意,她們改變了自己的初衷。<
與此同時,第三組成員的表現和第一組差不多,有53%的人愿意獻血。顯然,這是因為她們可以將獻血所得的獎勵,再一次用于幫助其他的人。這使得她們的善心得到了更大的發(fā)揚。<
這153人能夠來到血液中心,本身就是想要無償獻血的。但是,當外在的獎勵或報酬出現后,不但沒有強化她們的善心、善行,反而削弱,甚至扼殺了她們的初衷。<
要離也是如此。為了行刺慶忌,要離獻出的還不僅僅是“血”,而是他家人的生命和他本人的健全軀體。如果說他是為了要得到獎賞,那么,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獎賞,能夠抵得過妻兒的生命和他自己的軀體呢?<
既然要離要的不是高官厚祿的獎賞,那么他的內在動機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要離圖的是一個“忠義之名”。如果他事成之后不死,吳王闔閭必定是會給他高官厚祿的。但是,一旦要離真的得到了高官厚祿,那么這些顯露于外、彰顯于外的獎賞,就會令外部的社會評價視為這才是要離的真正動機。人們會認為,要離是為了得到這些東西,才毫不吝惜妻兒的生命的。這樣的要離,豈不成了為了追求名利而喪心病狂的家伙?<
要離絕對不能接受外界對他給出這樣與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的評價。所以,任何物質性獎賞對要離來說,都是最可怕的懲罰。獎得越多,罰就越多。獎得越重,罰就越重。<
心理學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平衡理論,他認為,人們總是試圖維持信仰、認知和情緒之間的平衡。而另一位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則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他認為,人們總是被思想、情緒和行動間的不一致所困擾,并試圖通過心理上的力量來恢復這種一致性。當人們經歷兩種認知間的不一致時,“失調”作為一種令人厭惡的情緒狀態(tài)就會被喚醒。從而,這種強大的內化驅動力就會推動人們采取要么改變自己的想法來與外在的行動一致,要么就改變外在的行動來與內在的想法一致。<
為了得到“忠義之名”,要離已經付出太多了。要是他活著接受吳王闔閭的獎賞,那么,他此前所有的付出都將付諸東流。這種“雙輸無贏”的最差選擇會讓要離內心失衡、失調。<
所以,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獎賞。只要要離一死,人們只能將他視為高尚大義的化身,而沒有任何其他的選擇。他必然熱血留青史,大名垂宇宙。<
心理大師要離算無遺策,他所預期的,就這樣一一得到實現。<
要離既死,眾人唏噓一番,也不再覬覦吳王的重賞,只要吳王能夠赦免自己眾人從逆(慶忌)之罪也就滿足了。<
這一干人,收拾好了慶忌和要離的尸首,直奔吳國而來。<
吳王闔閭立即接見了他們,而且當場重重獎賞了這些曾經背叛祖國的人,還讓他們重新歸到行伍之中。<
要離的最后一句預言也得到了完美的實現。<
這些降卒其實并沒有做過什么值得重賞的功績。慶忌不是他們殺死的,要離也沒有被他們救下。為什么闔閭會重賞他們呢?<
因為要離知道,好消息的傳播者甚至比好消息的制造者更容易得到獎賞。對吳王闔閭來說,最大的好消息就是慶忌之死。這些降卒為闔閭帶來的這個消息,就足以抵消他們此前的叛國之罪了。而要離本人的死,必然會激起闔閭內心的感恩回報之心。這一份心意,既然不能傳達給要離,也就會轉移到這批將要離尸首運回吳國的降卒身上。這兩個因素一結合,降卒們的好運也就水到渠成了。<
闔閭以上卿之禮將要離葬于都城的閶門之下,說:“先生您勇猛無敵,就用您的勇力,來為寡人守門吧。”<
闔閭還追贈于要離的妻兒,并為要離建了一個和專諸一樣的廟,每逢歲時年節(jié),祭祀不斷。要離所想要的,在他身死之后,都一一得到了。他在地下長眠,也應該安心了吧。<
既然慶忌已死,不能再對自己造成威脅,闔閭也就樂得大度處理。他以公子之禮將慶忌葬在吳王僚的墓前。這一對父子在生前離別,卻在死后于地下相聚。<
了卻了心頭大患后,闔閭心情大暢,他吩咐大宴群臣,以示慶祝。但他卻忽略了另外一個重要人物的感受。<
這個重要人物就是伍子胥。這么多年來,他一直在苦苦等待著國事稍定,甚至不惜改變自己的初衷與立場,甚至已經變得鐵石心腸?,F在,慶忌終于除掉了。伍子胥想,闔閭總應該將為自己報仇的事情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吧。他可一刻都不想再等待了。<
但是,他看到的是闔閭的春風滿面,而沒有一絲一毫的表示。伍子胥本來就是一個自我監(jiān)控度極低的人,在漫長的寄人籬下生涯中,他竭力壓抑住自己率性而為的沖動,但這一次他終于忍耐不住了。<
就在歡聲笑語、推杯換盞的宴會上,伍子胥不顧氛圍,直接逼問闔閭:“大王,您的禍患都已經除掉了,可是我的仇什么時候才能夠報呢?”<
伯嚭一看伍子胥發(fā)難,連忙站起身來,雙目垂淚,以一種沉默的方式表示對伍子胥的支持。<
闔閭的大好心情一下子就被攪黃了。不過,城府頗深的他沒有顯露出內心的不快。伍子胥的發(fā)問,頗有些不合時宜,但闔閭如果推托也更加不合時宜。闔閭果斷地擺了擺手,說:“好,我們明天就來商議這件事?!?
這個回答非常得體,顯示了闔閭高超的駕馭局勢的能力。他其實并沒有在伍子胥的“要挾”下表態(tài)何時伐楚,他只是說明天再行商議。但這樣的回答,卻將伍子胥的責難化于無形。而闔閭自己,也得以繼續(xù)享受宴會上這難得的快樂與放松。<
心理感悟:方向不對的獎勵反而是一種懲罰。<
40 來歷決定你的忠誠,貴族精神<
第二天一大早,伍子胥就帶著伯嚭趕到王宮來見闔閭。闔閭睡眼惺忪地接待了他們。<
盡管在闔閭的盤算中,現在仍然不是出兵討伐楚國的最好時機,但由于伍子胥公開“叫板”,讓這個已經擺到了臺面上的問題成為沒法回避的話題。<
闔閭問道:“寡人欲為二卿出兵,誰人為將?”闔閭這句話問得很有意思,隱隱透露了他內心的微妙情緒。<
當時各諸侯國有資格帶兵為將的只有國君和大夫這些貴族階層。而與國君同姓的族人被稱為國人,有資格成為一般的士卒。從外國歸附或掠奪而來的賤民則被稱為“野人”,甚至連進入行伍的資格都沒有。<
一般而言,貴族的資格是各國間公認的。像伍子胥、伯嚭等人從楚國逃亡而來后,自然就具備了當大夫的資格,而無須因國君的賞識而破格提升。所以,無論是伍子胥,還是伯嚭,都具備“為將”的資格。而為了給自己報家仇,“為將”也是伍子胥、伯嚭的分內之責。<
但闔閭的這句問話并不是多余的。他既然這么問,實際上是內心隱隱不愿意這兩人中的任何一個人來擔任“為將”之責。只是他一時也沒有想到合適的人選,故有此問。<
但伍子胥和伯嚭兩個急于私仇的人(此時的伯嚭因為初來乍到,立足未穩(wěn),在很多重大決策上完全唯伍子胥馬首是瞻,而沒有自己的獨立主張。所以,伍子胥的個人意見基本上可以代表兩個人的共識),根本沒有聽出闔閭話語中隱含的意思,異口同聲地說道:“惟王所用,敢不效命!”<
他們竟然以為闔閭要的是一句“效忠之語”,才會這樣說。<
闔閭見他們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內心的猶豫更加強烈了,心想:“這兩個家伙都是楚國人,急于為自己報私仇,恐怕未必能盡心為吳國效力啊?!庇谑悄徊徽Z,沉思了一會,又發(fā)出了一聲長嘆。<
闔閭為什么會這樣想呢?<
當初他重用伍子胥為自己行刺吳王僚、安定國事的時候怎么就沒有想到伍子胥是楚國人呢?更何況,他和伍子胥在達成互助默契的時候,就已經明確承諾要出兵為他復仇的,為什么現在又猶疑于伍子胥和伯嚭的國籍問題呢?再說了,伍子胥和伯嚭都是楚國的叛臣,和楚國有不共戴天之仇,也已經為吳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闔閭還有什么好顧慮的呢?<
闔閭態(tài)度的微妙變化,正折射了人們內心根深蒂固的外群體偏見。<
人們在進行社會認知時,習慣于將不同的人歸于不同的群體組織。種族、性別、國籍、職業(yè)等都是最為常見的分類方式。通過這樣的分類,并賦予每個群體不同的代表性特征,我們就能夠有效地提高大腦的認知效率,從而快速地作出判斷。<
但是,群體的劃分也隨之帶來了外群體偏見。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自我服務偏見,即我們傾向于將失敗或不好的事件歸因于外部的環(huán)境因素,卻將成功和美好的事件歸因于我們自身的能力或努力。當這種自我服務偏見被擴延至群體層面后,就出現了利群偏差。<
所謂的“利群偏差”,就是“群體化的自我服務偏見”,即人們總是對自己所屬群體(內群體)的成員給予善意的理解,卻對外群體的成員給予惡意的理解。比如,同樣是捐贈問題,對內群體成員的判斷是這樣的:“她之所以捐贈是因為她心腸好。他之所以不捐贈是因為目前手頭很緊,周轉困難。”對外群體成員的判斷則是截然不同的:“他之所以捐贈是為了博得大家的好感。她之所以不捐贈是因為她很自私?!?
正是“利群偏差”導致了闔閭的疑慮。<
從吳國目前的形勢來看,都城新建,慶忌已死,確實可以說國事初定。而闔閭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國君,也絕不會僅僅甘于國內的安定。他更大的目標就是要像當年的“春秋五霸”那樣,稱雄諸侯,建立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那么,先拿老牌大國楚國開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由于“利群偏差”的存在,如果是吳國本國人向闔閭提出要出兵討伐楚國,闔閭就會認為這是在為吳國的國家利益考慮而欣然同意;反之,像伍子胥和伯嚭這樣的楚國人來提出這同一個請求,就會被他認為是這兩個人為了自報私仇,而不會以吳國利益為先、為重。<
所以,闔閭內心盡管不反對出兵楚國,但卻對“誰人為將”十分在意。畢竟,統(tǒng)帥數萬大軍的主將如果有私心雜念的話,可能會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那么,另外一個問題隨之而生。那就是,伍子胥和伯嚭兩人的楚國背景為什么在這一刻顯得特別突出、明顯呢?<
實際上,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著諸多不同的分類特征(種族、性別、國籍、職業(yè)等)。但在社會交往中,并不是每一個特征都被同等地關注到的。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段,總是會有某一個特征較為顯著地被外界關注。比如,一名黑人女性夾雜在一大群白人男性中的時候,她的女性特征就會被淡化,大家會將她視為一名黑人。而當這名黑人女性處于一大群黑人男性中時,她的膚色特征因為和群體環(huán)境一致而被忽視,大家只會把她視為一名女性。<
當闔閭為圖謀王位而奮斗之時,只要伍子胥不屬于吳王僚群體,并站在吳王僚的對立面上就可以了,他的國別特征因為情勢的關系而被淡化了。那個時候的闔閭,不管是哪國人,只要能夠幫他除掉吳王僚,他都會予以重用?,F在,國事初定,群體劃分標準隨之調整,國別以及國別所內蘊的立場、利益等就顯得重要無比了。<
闔閭的這一聲長嘆,頓時驚醒了伍子胥。<
這一刻,伍子胥的心就像在寒冬里被當頭澆了一桶涼水般,徹骨冰寒。他深深地感到了闔閭的可怕。但是,曾經的承諾,無盡的付出,仿佛風中的落花,一去再也不復返了。如果此刻與闔閭決裂反目,帶給自己的將是永無翻本可能的悲哀。要想復仇,還是必須堅忍。他已經苦苦忍耐了十幾年了,再忍上一忍,又有何難?<
伍子胥心念電轉,很快冷靜下來。他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應對辦法。<
伍子胥口氣平靜地問道:“大王,您是不是擔心楚國兵多將廣???”(像這樣對情緒的自我控制,在伍子胥一生中都是極為罕見的,可見情勢之迫人是何等的厲害)<
這句話解開了當前的僵局,等于是給了闔閭一個臺階。闔閭當即就坡下驢,點頭稱是。<
伍子胥說:“大王,您不必擔心。臣舉薦一人,可保必勝!”<
在舉薦人才方面,伍子胥可是做出了品牌。先有專諸,后有要離,都是不辱使命。由此,伍子胥識人之準也有了很高的權威度。<
闔閭立即欣然問道:“你要舉薦的是什么人?他有什么才能?”<
伍子胥淡淡地回答道:“這個人姓孫名武,吳國人?!?
闔閭一聽是吳國人,立刻面露喜色,而伍子胥心中的寒意卻更增了一層。<
伍子胥抑制住內心的情緒波動,不動聲色地繼續(xù)說了下去:“這個人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他自己寫了《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現在隱居于羅浮山之東,如果能請他來當軍師,足可掃平天下,一個小小的楚國又算得了什么?”<
伍子胥的這段話說得很漂亮,充溢著對孫武的贊美之詞。但他的話中,其實還隱藏著一個不易覺察的小破綻。他著重點出了“世人莫知其能”這幾個字,意思是說孫武雖然上通天文,下識地理,神機妙算,無所不能,但卻沒有人知道他的曠世奇才。伍子胥之所以要著重說明這一點,就是擔心精明過人的闔閭會質疑。事實上,就連伍子胥本人也不敢完全相信。因為這個孫武年紀很輕,也從來沒有真刀實*在戰(zhàn)場上領兵作戰(zhàn)(沒有任何實戰(zhàn)經驗)。到底他的兵書十三篇會不會只是紙上談兵呢?所以,伍子胥在舉薦的最后,又特別點名要請他來當“軍師”,而非“主將”。<
好在伍子胥擁有此前的優(yōu)良記錄,闔閭竟然沒有絲毫懷疑,他聽說有這么好的一個人才,忙不迭對伍子胥說:“你趕快幫寡人把他叫來!”<
此前伍子胥在舉薦人才上從未令他失望,闔閭認定這一次自也不會例外。闔閭眉飛色舞,以為自己稱霸有望了,他絕沒想到伍子胥對他撒了一個彌天大謊……<
心理感悟: 也許,只有“變色龍”的傳人才能在世上更好地生存下去。<
〈未完待續(xù),相約下周五〉
全國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全民參保計劃,將在2020年前基本實現。全民參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場空間,無憂保堅定信念承擔起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努力做國家全民參保計劃的踐行者。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