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職場指南早報:陳禹安說:
春秋戰(zhàn)國這段時期,是中國人的價值體系、道德觀念得以成型的一個重要基底期。而吳越爭霸又是其中最為波瀾壯闊、驚心動魄,且極具樣本意義的一段歷史。其間,道德的堅守與唾棄,人性的扭曲與掙扎,承諾與背叛的博弈,忠孝與仁義的抉擇,匯成了萬千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激起了無數心海狂瀾,情絲亂縷。
所以,我用心理學的手術刀來解剖這段歷史,也就有了這套“心理吳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吳》)。這一幕幕已經過去的歷史,彷佛是一個個活色生香的心理學實驗。在這些不可復盤的“實驗”中,楚平王、費無忌、太子建、伍子胥、闔閭、要離、孫武、楚昭王、勾踐、夫差、伯嚭、 孔子、子貢、范蠡、文種、西施等諸色人等在獨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們用生命經歷的心靈抉擇與命運煎熬,值得我們感同身受,更值得我們引以為鏡。
導讀:
歷史心理小說第一人陳禹安說,“所謂歷史,其實是一間巨大的心理實驗室,一打開門,看到的卻是正在發(fā)生的現實”。在“心理吳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吳》)中,他把那些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盡致?!侗蕹酚涗浀氖窃诖呵锬┢?,楚吳越三個南蠻國家數十年間錯綜復雜、驚心動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國在楚平王當政的時候,重用佞臣費無忌。費無忌為了一己之私,先是攛弄楚平王詐奪為兒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國美女孟嬴,后來又離間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關系,終于導致太子建被廢,亡命天涯。為了斬草除根,費無忌進一步鼓動楚平王殺害無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長子伍尚顧惜父子之情,主動陪父親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卻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擺布,懷著對故國故土的深仇大恨,歷經千難萬險,逃亡至楚國的敵國——吳國。為了借助吳國的力量為自己復仇,伍子胥殫精竭慮,幫助吳國的公子光**吳王僚,成為吳國之王(即吳王闔閭)。此后,伍子胥又幫助闔閭筑建都城,延攬賢才,強兵富國,終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領吳兵,勢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復仇的念頭不但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動力,也推動他沖破了所有世俗規(guī)則的束縛。他以楚國舊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毀了楚國歷代國君的宗廟,還將已經死去的楚平王掘墳鞭尸,暢快淋漓地報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為“鞭楚”。
但是,楚吳兩國之間的仇恨卻并沒有因為伍子胥的復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這一次復仇,進一步加深了兩國之間的仇恨。吳國的另一個鄰國越國,借著吳楚交兵的機會,對吳國的后方發(fā)起了攻擊。吳王闔閭退兵回國休整后,為了報復越國,又親率大軍對越國發(fā)起了攻擊。但是,闔閭過于托大,陰溝翻船,不慎被越國擊敗。英雄一世的闔閭本人也為這一次失敗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吳越兩國由此結下了無法開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繼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殺父之仇。在為父守喪三年后,他親自出征,對越國發(fā)起了報復性的攻擊。這一次,實力弱小的越國不再擁有前一次的幸運,被強悍無敵的吳國打回原形。越國精銳大部被殲。越王勾踐深知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無可幸免,他只能傾盡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與吳兵拼個玉石俱焚。但越國大夫文種利用吳國內部的矛盾,巧妙斡旋,爭取到吳國寵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將越國趕盡殺絕的主張。機心暗藏的吳王夫差轉而要求越王勾踐偕同夫人到吳國為奴,為闔閭守墓,以期通過對勾踐的人身侮辱來達至為父復仇的目的,是為“辱越”。
越王勾踐在吳國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終贏得吳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釋放回到越國。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這就是蒲松齡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嘈娜耍觳回?,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細細盤點整個中國歷史,兵敗被俘、屈身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踐一個,但能夠堅忍不拔、忍辱負重、絕地反擊、以弱勝強、實現驚天大逆轉的,卻只有勾踐一人。勾踐完成的這一舉世無雙的豐功偉業(yè),就叫做“吞吳”。人們把勾踐的成功稱為“吞吳”。這一個“吞”字非常傳神地表達了勾踐所取得的成功的僥幸與不可思議。當我們比喻人心不足時,往往用“蛇吞象”來表達。一條小蛇和一頭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吳”就等同于“蛇吞象”。因為長期以來,就實力而言,吳國不啻是一頭大象,而越國只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踐之所以能夠完成舉世罕見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分不開的。這就是越王勾踐的勵志故事“吞吳”。
讀春秋時代的故事,探究中國人性格形成的歷史原因。
以史為鏡,這是時下最流行的比《二號首長》還好看的官場斗爭、職場勵志小說。
這是很多讀者“憋著尿”一口氣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兒》還好看的心理歷史小說。
今天我們開始閱讀心理吳越三部曲之二《辱越》第13——15節(jié),繼續(xù)讀這些激蕩人心的春秋人物故事。
開心閱讀13 申包胥之哭最終打動了秦哀公
秦哀公急步趕去見申包胥??蓱z的申包胥早已氣若游絲。秦哀公見了,內心的觸動無以言表,忍不住流下了熱淚,一首《秦風》油然而出: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歌中的“袍”是指襯了棉絮的長袍,士兵白天穿做外衣,夜間則用為被子?!皾伞笔侵纲N身的內衣?!吧选笔侵赶乱?,士兵所穿之“裳”,則為戰(zhàn)裙。后來就用“袍澤之義”來指代軍人之間的情誼。
整首詩歌的意思是:“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zhàn)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準備!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zhàn)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這首詩歌后來被題為《無衣》,收入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而秦哀公也因為這即興之作而青史留名。在秦國歷代奮發(fā)圖強的君主中,秦哀公的作為不算起眼,如果沒有這首《秦風·無衣》以及此后的出兵援楚,秦哀公的事跡很可能就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而不得聞之。
后世有學者因為這首詩歌里用了“王”字而認定并非為秦哀公所做。他們的理由是:當時是春秋末期,“王”字本為東周君主的專稱,王之下的各路諸侯按“公侯伯子男”的爵序由王分封而定。秦哀公作為諸侯,是不能自己僭越稱王的。所以,《無衣》的作者不可能是秦哀公。
但這樣的看法未免太過迂腐。當時,周王朝的勢力大為衰落,對諸侯早已失去了節(jié)制能力。申包胥哭秦這件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05年,早于此兩百年前的公元前704年,楚國國君羋熊通就已自稱為楚武王,而周王朝給予楚的封爵不過是個子爵。早于此八十年前的公元前586年,吳國的君主壽夢也開始自稱為王。而此后不久,封爵也不過是“子”的越子允常,也僭越稱王。
有意思的是,吳楚越這幾個敢于率先稱王的都是被中原諸夏視為蠻夷之邦的國家。而同樣屬于蠻夷之邦的秦國雖然沒有自行稱王,但秦國國力強大,秦哀公未必心中沒有這樣的想法。既然如此,在歌以詠志的詩中偶爾放縱,自稱一下“王”也未嘗不可。
自視中原正統(tǒng)的齊、晉(后來分為趙、魏、韓)等國家君主稱王還要再晚上數百年。吳楚越這幾個被視為蠻夷的國家之所以敢于率先沖破傳統(tǒng)禮制的制約,和他們飽受外群體偏見所受到的激勵有關。而正統(tǒng)的中原國家受傳統(tǒng)禮制的約束更深,也就不容易跨越雷池。
秦哀公的這首歌一唱,申包胥頓時精神亢奮,緩了過來,連忙對著秦哀公跪拜稱謝。秦哀公急忙命人送上食物,先讓申包胥進食。
隨后,秦哀公命令大將公子蒲和公子虎兩人率戰(zhàn)車五百乘,跟隨申包胥前去救楚。這個公子蒲正是當年護送孟嬴赴楚而被費無忌蒙蔽的秦國大夫。從秦哀公所派的兵力來看,他確確實實是被申包胥的赤誠為國感動了。
乘是當時戰(zhàn)車的單位,而戰(zhàn)車是當時作戰(zhàn)的主要力量,一乘就是指一輛戰(zhàn)車,每輛戰(zhàn)車配備四匹馬,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五百乘的總兵力即為五萬人。
申包胥聽了,大喜過望,知道楚國這下肯定是有救了。而最令他得意的則是,他也終于能夠實現當年在伍子胥面前所說的“大話”了。也許在內心里,他會對著遙遙相隔的伍子胥說:“子胥,你做到了,我也做到了?!?/p>
但申包胥還不能盡情放任內心的得意之情。盡管身體頗為虛弱,他卻絲毫不敢停留,立即對公子蒲說:“楚君在隨國日夜盼望救兵,就像大旱熱望大雨一般。我要先趕回去稟報寡君。元帥率兵可從商、谷向東,五日可至襄陽。我隨即率領楚國余眾趕到襄陽和元帥會合。吳兵自恃得勝而驕,必然不作防備。而軍士在外,日久思歸,如果攻破其中一軍,自然全軍瓦解?!?/p>
公子蒲說:“我軍不知楚境地理,必須楚兵作為向導,請大夫不要誤了約期?!?/p>
這句話其實是多余的,楚國存亡均系于秦軍,申包胥比他還怕誤了約期,哪里會怠慢呢。
申包胥辭別公子蒲,星夜不停,再度趕到隨國,來見楚昭王。
楚昭王突然間得了這么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不由喜笑顏開,郁積已久的心情為之大快。在隨國的這段日子里,楚昭王雖慢慢領悟到真正的為君治國之道,但時日遷延,吳兵依然在楚境內肆虐而自己并無退敵之策,楚昭王也慢慢地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陷阱。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做研究時發(fā)現了習得性無助現象。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因為被關在籠子里無法逃走,只好在籠子里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但電擊始終沒有停止。多次實驗后,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再狂奔,因為它已經知道(習得),無論如何逃避對抗,都躲不開這難以忍受的電擊。后來,即便是實驗者在給予電擊前,把籠門打開,狗也不再逃走。這條深陷習得性無助的狗,已經對一切絕望,再也恢復不了當初的奮抗掙扎了。這一項研究顯示,反復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的情緒。
后來,塞利格曼1975 年將這一實驗擴延至人,結果也使人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塞利格曼找來一群大學生,把他們分為三組。 第一組學生被迫聽一種噪聲,無論他們用什么辦法,也不能阻止噪聲。第二組學生同樣也聽這種噪聲,但他們可以通過各種努力來制止噪聲。第三組學生作為對照,聽不到任何噪聲。當被試在各自的小組進行一段實驗后,實驗者又讓他們進行另一種實驗。在這個新的實驗中,有一只 “手指穿梭箱”,當被試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而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實驗結果表明,原屬第二組和第三組的被試,可以通過嘗試不同的側面而使噪聲停止。但是,第一組不幸的“受害者”,則已經培養(yǎng)出了“逆來順受,不再抗爭”的習慣,他們的手指一直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不斷繼續(xù),卻從不試著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
人世唯艱,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具備一些應對艱難時世的心理能量。如果在心理能量耗盡之前,人生路途已現光明,那么,這個人就會以比較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反之,當一個人在苦苦奮斗后,心理能量消耗殆盡,卻依然窮厄潦倒。那么,這個人就會悲觀失望,失去了再度奮斗的勇氣,默默地接受生活安排的一切,逆來順受,直至生命的終結。這樣的人,就是一個深陷習得性無助的人。
不得不說,楚昭王是一個極其幸運的人。湛廬寶劍的預言(盡管是假的,但他本人是深信不疑的,而信則必靈)、孫叔敖的預言因著神秘的力量給了他遠超常人的心理能量,支撐著他在隨國依然能夠堅強面對生命中的大起大落。就在這些心理能量即將耗盡之時,申包胥又及時給他帶來了新的強心劑,讓他免于習得性無助之害。
楚昭王一聽秦國出動的兵力,當即明白楚國的復興有望。他頓時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自信洋溢,吩咐臣下通知隨侯來見。隨國雖然是楚國的屬國,但虎落平陽,不敢欺犬。楚昭王寄人籬下,對隨侯一直謙恭有禮。而這時他的自信一經恢復,對待隨侯也就拿出了君上的派頭。此舉固然有些不妥,但對一個飽受挫折而又乍得喜訊的年輕人來說,這一時的失態(tài)也是可以原諒的。
隨侯來見,楚昭王喜氣洋洋地對他說:“前陣子占卜者說的‘西鄰為虎,東鄰為肉’如今應驗了。秦國在楚國之西,正是西鄰,而吳國在楚國之東,是謂東鄰。現在,西鄰之虎,就要吞吃東鄰之肉了。哈哈!”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仿佛他早已洞悉一切似的。
楚昭王的表現是一種典型的事后聰明式偏見。
當初隨國的占卜者實際上是以隨國為主體來進行占卜的。東鄰也好,西鄰也罷,都應該是以隨國為中心來確定的,而不應以楚國為中心。但現在,事實既明,楚昭王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無誤的。事實上,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都可以從完全不同的兩個向度來進行解釋。模糊的預言之所以后來被奉為神靈,也正是因為在事后聰明式偏見的引領下而被誤認為定論早成。
但楚昭王還是高興得太早了。來援的秦兵雖然人數眾多,兵甲強悍,但吳兵也不是吃素的,而且還有堪稱偉大的軍事家孫武作為統(tǒng)帥,秦兵的勝算又有幾何呢?到底孰為虎,孰為肉,恐怕還是未知之數。
心理感悟:事前天未明,事后諸葛亮。
開心閱讀14 領導面前都爭寵
精神力量的支撐作用是極其巨大的。這兩個月來,申包胥千里奔波,費心勞神,卻絲毫不覺疲倦。他聚集楚軍殘部,與子西、子期等一道,趕往襄陽與秦師會合。
秦楚合兵,往郢都進發(fā),在沂水與吳軍第一猛將夫概相遇。夫概渾沒將申包胥放在眼里,兩軍掩殺之際,秦兵發(fā)起猛烈攻擊。夫概瞥見秦師旗幟,不由大吃一驚,急急收兵,卻已折損大半。這是吳國攻楚以來,夫概的第一次失敗。他的這次失敗,與他當初用大棒戰(zhàn)術,在攻楚第一仗中取得大勝的原因是一樣的,都可歸因于出其不意。
夫概領了敗兵,一路逃回郢都,向闔閭匯報秦兵來援,銳不可當,直聽得闔閭面露懼色。
夫概是個不肯服輸的漢子,他如此盛贊秦兵勢銳,其實并非本意,而是為了給自己的慘敗找一個理由。
在自我服務偏見的作用下,人們往往傾向于將成功歸結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將失敗歸結為外部環(huán)境的種種不利因素。
對于夫概而言,要想保住吳軍第一猛將的榮譽,若非將秦兵定義為勇猛難當,是無法消除他的大敗之辱的。但是,這樣做固然有助于暫時維護他的自尊,但如果不能正確面對,最終還是會招致更大的惡果。
闔閭早已經將兄弟夫概視為無敵猛將,而這樣的一個無敵猛將竟然對秦兵深感恐懼,使得他也害怕起來。畢竟,秦國作為老牌強國的戰(zhàn)爭史人盡皆知。而楚宮的春色溫柔也大大消磨了闔閭的斗志雄心。
孫武見狀,立即站了出來,發(fā)表他的意見。
孫武說:“兵者,兇器也,可暫用而不可久?!边@句話是他的兵法中沒有的,而且其韻味也和兵法的基調大為不同。當初,他獻給闔閭的兵法上的第一句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這句話應合了闔閭當時的心境與需要,贏得了闔閭的高度認可。如果孫子兵法的第一句是孫武剛剛說的這句話,恐怕他永遠也得不到被重用的機會。
孫武將用兵視為兇器,多少帶著一些消極的色彩。那么,他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首先,“兇器論”有為夫概兵敗開脫的傾向。
這等于是在說,這并不是夫概無能,而是因為兵者本來就是“可暫用而不可久”的。孫武對夫概一向極為欣賞,夫概不但深刻領悟了孫武的兵法精髓,在戰(zhàn)場上還數次因時就勢,靈活機變地加以運用。出于這樣的一種好感,孫武自然要挺身而出,維護夫概。
其次,這是在維護他自己的正確性。
孫武被闔閭尊為軍師后,幾乎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但還是有兩次,闔閭沒有聽從孫武的意見。第一次是歲星在越時,孫武勸諫闔閭不要伐越。闔閭不聽,伐越大勝而歸。第二次則是此前不久,吳軍攻入郢都后,孫武勸闔閭立楚國已故太子建之子公子勝為楚王,赦楚而得楚,闔閭也沒有聽從,而是聽任伍子胥毀滅楚國宗廟,對楚平王掘墓鞭尸,并肆意奸淫楚國婦女。
對于自尊心極強的孫武來說,這兩次否定,尤其是最近的這一次否定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人們?yōu)榱司S護自己的正確性,往往會期望因為不采納自己意見而發(fā)生對己方整體不利的事件。當秦兵突來后,孫武更加覺得,闔閭沒有采納自己當初的意見是何等的錯誤(這并不是事后聰明式偏見)。為了讓這樣的一種認知凸顯出來,并為闔閭所知,孫武這才拋出了這樣的一句話,意思是說,軍事手段并不能取得長治久安,真正重要的是要及時采用政治手段。
緊接著,孫武明白無誤地將盤旋在內心已久的一番話說了出來:“楚國土地廣大,民心不肯服吳。我先前請大王立羋勝為王,正是安撫楚人的好辦法,也正是為了應對今日的變局的。為今之計,我看大王不如派遣使者與秦國通好,允許楚王復國。這樣還可以割取楚國的西鄙,納入吳國的版圖,作為這一戰(zhàn)的勝果。如果大王還是眷戀楚宮不去,楚國憤而有力,我軍已經驕縱怠惰,再加上秦國的虎狼之師,恐怕很難全身而退?!?/p>
聽了孫武的這番話,闔閭的臉色不由一變。孫武想要維護自己的正確性,闔閭又何嘗不想?而他之所以沒有采納孫武的建議,其實還有一種不能言說的隱秘。
立公子勝為王,確實可以實現“赦楚而得楚”。但以伍子胥對公子勝的恩德,公子勝成為楚王之后最為感激的人必然是伍子胥,而不是闔閭。那么,即便得楚,也并不是闔閭得楚,而是伍子胥得楚。闔閭本來就對伍子胥的楚國基因不太放心,如果因此而讓伍子胥得楚坐大,闔閭就難有安寢之日。
孫武畢竟還是太年輕,對于世道人心的把握還沒有那么老到圓熟。他始終沒有參透闔閭內心深處的這一層顧慮而一直對自己的大好建議未被采納而耿耿于懷。所以,他今天才會借題發(fā)揮,隱隱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老奸巨猾的闔閭當然聽得懂孫武的言外之意,他十分不悅,但孫武所描繪的現實困境也是不爭的事實。到底如何取舍,他一時也躊躇不決,于是把眼光望向了伍子胥。
伍子胥苦苦追索楚昭王而不得,多少也有些灰心了。而秦兵雄壯的因素也確實不能不考慮。衡量起來,伍子胥也覺得孫武的建議是正確的。
兩大重臣的意見一致,闔閭雖然內心頗為不甘,但也只好依照而行。就在這當兒,伯嚭卻提出了強硬的反對意見。
伯嚭說:“我國**,自開戰(zhàn)以來,一路勢如破竹,五戰(zhàn)克郢,勇不可當。如果今天一遇到秦兵,就立刻班師回國,會惹來全天下人的恥笑。我愿意領兵一萬,前去迎戰(zhàn),一定讓秦兵片甲不留!如果不勝,甘愿軍法行事!”
伯嚭此前從未擔當過獨立的主將,但這番話說得雄壯無比,氣勢非凡。表達的自信程度與說服力成正比。闔閭聽了,不由對他刮目相看。如果伯嚭真的能夠像他所說的那樣,將秦兵擊潰,那么闔閭不但不用從楚國撤退(楚宮美色讓闔閭流連忘返),而且距離雄霸天下的目標又進了一步。
同時,伯嚭的請戰(zhàn)之舉更為契合闔閭內心所需,闔閭不再猶豫,立即同意了他的請求。
這伯嚭莫不是昏了頭了?秦國大夫公子蒲所率的秦兵有五萬之眾,再加上楚國殘部,至少也有一萬余眾,他卻敢大言用一萬兵馬將秦楚聯軍擊敗,片甲不留?
孫武當然要為自己先前的主張辯護,伍子胥也幫腔孫武。但伯嚭兀自不聽。闔閭見他十分堅決,也就不再聽孫伍的勸諫,令伯嚭引兵而去。
伯嚭自奔吳以來,頗受伍子胥提攜,一向唯伍子胥馬首是瞻。為什么這一次卻連伍子胥的話也不放在心上了呢?
實際上,伯嚭對伍子胥的情感已經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嫉妒使然。
伯嚭羽翼未豐之時,當然不敢與伍子胥爭寵。而孫武來投,怒殺二姬以嚴肅軍紀時,伯嚭曾代表闔閭前去傳令制止,卻被孫武置之不理。從那個時候起,伯嚭就已經對孫武懷恨在心。但孫武因其開創(chuàng)性的卓越才華贏得了闔閭的敬重,位次又搶到了伯嚭之前。這就使得伯嚭對孫伍二人的嫉妒之心日益加重。
出于爭寵的心理,伯嚭瞅準這個機會,當然要和孫伍二人對著干。而他之所以一意孤行,必要將秦師以及楚軍擊潰,還因為他已經窺破了闔閭內心深處的隱秘。
伍子胥對楚人趕盡殺絕,洗清了自己的楚國淵源,反而更得闔閭信任。這給了伯嚭一種巨大的動力。他也是楚人,要想在爭寵戰(zhàn)中取勝,也必須洗清楚國淵源,贏得闔閭的信任。所以,他也要以硬碰硬的手段去迎擊秦楚聯軍。這也是對伍子胥此前所為的一種模仿。
孫武也是從怒斬二姬開始,就隱隱覺察到了伯嚭對自己的敵意。
在人際關系中,喜歡通常是相互的。一個人喜歡另一個人,往往就可以使對方反過來也喜歡自己。而我們也往往喜歡那些我們認為是喜歡我們的人。反之亦然。當我們覺察到對方不喜歡我們時,我們也會表現出對對方的不喜歡。這就是喜歡鏡像法則。
而且,人們對于敵意的敏感度遠遠超過對于善意的敏感度。伯奇德及其同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一批學生參加八個項目的測評,結果,學生們普遍喜歡那個在八個項目上對自己給出積極評價的人,卻不太喜歡那個在七個項目上給予好評、一個項目上給予差評的人??梢姡呐率且稽c點的****,都會引起被評價者的反感。
伯嚭這一次直接否決了孫武的方案,更是將敵意毫不掩飾地表露出來。孫武在接收到這一負面信號后,內心中也涌動出對伯嚭的極大反感。
孫武在內心中默默念叨:“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F在伯嚭你兩眼一摸黑,就奔著素稱虎狼之師的秦軍去了,哼哼……”
心理感悟:喜歡會帶來喜歡的回報。
開心閱讀15 成功帶來的傷害
伯嚭懷著熱切的取勝之心引兵而出,在郢都西北向的軍祥與楚軍狹路相逢。伯嚭見楚軍陣列不整,立即下令發(fā)起攻擊。楚軍主將子西迎面而來,對著這個背叛了楚國的楚國人——伯嚭,破口大罵。
雙方刀兵相見,戰(zhàn)不數合,子西詐敗而退。伯嚭不知是計,緊隨追擊。不料左側沈諸梁引軍殺來,右側薳延引軍殺來,將伯嚭圍住。秦將公子蒲和公子虎又引生力軍,從中貫穿吳兵,生生將吳兵截為三處。
伯嚭左沖右突,始終無法脫困。正在懊喪之際,卻見伍子胥引兵殺到,沖開重圍,將伯嚭救出。
原來,伍子胥雖然與伯嚭意見不一,但還是將其視為自己的兄弟。孫武可以對伯嚭的處境置之不理,但伍子胥卻放心不下,于是率領吳兵精銳,作為伯嚭的后援。
伯嚭檢點敗兵,發(fā)現一萬軍馬只剩下不足兩千。他自知鑄成大錯,想起當初在闔閭面前夸下的海口,不得不自入囚車,準備面見闔閭請罪。
孫武早知伯嚭必敗,得知伍子胥救了伯嚭后,趕來見伍子胥,對他說:“伯嚭這個人私心很重,目中無人,且又貪功冒進,久后必為吳國之患,不如乘此兵敗,按軍令斬之!”
孫武這番話,聽上去頗有點落井下石的味道。難道孫武竟然如此卑劣,只因伯嚭對他素懷敵意就要借機將他除掉?
孫武對伯嚭頗為反感不假,但他對伍子胥的這番話卻不僅僅是出于私心。所謂旁觀者清,正因為他與伯嚭的情感距離較遠,所以更能從伯嚭的行為舉止中判斷出他的內在本性。
孫武敏銳地覺察到,雖然闔閭更為倚重伍子胥和自己,但卻與伯嚭的關系更為親密。這個伯嚭,似乎天生具備一種媚上的能力,可以與君上維持一種較為親密的關系。而伍子胥和自己,和闔閭卻只是公事公辦的關系。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一次伯嚭竟然能夠讓闔閭否決掉伍子胥和自己的定見。而此前的攻楚,伍子胥和自己一般都是獨領一軍,闔閭卻總是讓伯嚭伴在身邊,顯見伯嚭頗得闔閭的歡心。
孫武由此感到了伯嚭的可怕之處。如果有伯嚭在,闔閭難免不受蠱惑,那么伍子胥和自己的處境就不會像先前那樣順遂。孫武將伍子胥視為真心朋友,這才推心置腹地對伍子胥說了這樣一番話。
孫武對伯嚭的看法還是很客觀的。當初伯嚭亡命天涯,千里迢迢來投伍子胥時,吳國的相術大師被離也曾經對伍子胥說過:“伯嚭這個人,鷹視虎步,生性貪婪,好出風頭,好搶功勞,而且殺心很重。這樣的人絕不可親近。如果您幫他,將來一定會連累自己?!睂O武和被離的看法基本一致,顯然并非出于個人私怨。
不料,孫武的話并沒有引起伍子胥的共鳴。伍子胥淡淡地說:“伯嚭雖然喪師有罪,但是前功不小。更何況大敵當前,我方也不能隨便斬殺大將?!?/p>
伍子胥的意思很明白,他非但不會借機殺了伯嚭,反而要為他在闔閭面前說話,保住他的這條命。
孫武聽了,暗暗嘆了一口氣,失望而歸。
為什么伍子胥對伯嚭的態(tài)度會和孫武大相徑庭呢?
原來,這是利群偏差在作怪。
當初被離提醒伍子胥不要重用善待伯嚭時,伍子胥曾經說過:“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因復俱流。伯嚭的遭遇,和我如出一轍。俗話說,同病相憐,同憂相救,我怎么能不幫他呢?”
這個回答到目前為止依然有效,而且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伍子胥的腦海中。他始終將同病相憐的伯嚭視為自己最親密的兄弟,由此也形成了一個僅僅由他們兩個人組成的小群體(內群體),利群偏差也因之而生。
所謂利群偏差,就是指人們對于和自己同屬一個群體的人的言行,總是傾向于從善意的角度給予解釋,而對不屬于同一群體的人的言行,則總是傾向于從惡意的角度給予解釋。
伯嚭雖因兵敗而獲罪,但伍子胥更多的是看到他此前所立的功勞。實際上,在五戰(zhàn)克郢中,伯嚭并無多少功勞。伍子胥還以大敵當前,不宜自斬大將為由,曲線為伯嚭開脫??偠灾?,在伍子胥眼里,伯嚭的失敗并不是無可饒恕的死罪。
所以,伍子胥見了闔閭,極力為伯嚭開脫。而闔閭本來對伯嚭印象就不錯,這一場死罪就此輕輕揭過。
但伯嚭繼夫概之后的再次敗績,卻令秦楚聯軍士氣大振。秦軍更加相信自己實力超群,而楚軍也恢復了此前失去的信心。秦楚聯軍順勢而下,直逼郢都。
闔閭命夫概協助公子山守護郢都,自引大軍駐于紀南城,伍子胥和伯嚭分別在驢城和磨城駐守,形成掎角之勢,以抗衡秦楚聯軍。同時,又命唐、蔡二國出兵,從后面包抄秦楚聯軍的后路。
子西分析了形勢后,對公子蒲說:“吳國以郢都為巢穴,堅壁相持,如果唐蔡二國從后包抄,我們就很難對抗了。不如趁他們尚未合圍,搶先攻打實力最弱的唐國。唐國一旦被攻破,蔡國就會被嚇破膽,不敢參戰(zhàn)。這樣,我們就能集中兵力,對付吳軍了?!?/p>
公子蒲深以為然,立即派兵將唐國攻破,殺了唐成公。蔡哀公果然恐懼不已,不敢出兵助吳。
兩軍在郢都內外相持不下。吳軍這邊的猛將夫概的心態(tài)卻越來越失衡。他作為吳軍第一猛將,一直都是最受重用的。但他前戰(zhàn)失利后,闔閭竟然安排他作為公子山的副手來守護郢都。夫概一向不把公子山放在眼里,此前為了爭奪囊瓦的美妻,夫概還將公子山嚇得落荒而逃。要夫概屈居公子山之下,這是夫概不能接受的。而另外一個敗軍之將伯嚭,現在倒仍是作為主將之一,獨立鎮(zhèn)守郢都旁邊的磨城。這又是夫概不能接受的。
此前的勝利,早已讓夫概陷入了過度自信的心理陷阱,也讓他本性中驕縱自大、目空一切的成分被徹底激發(fā)出來。而且,夫概此前的成功來得太過容易了,并未讓他得到應有的磨煉。這樣的人,很難經得起成功之后的挫折,很容易在遇到逆境時心態(tài)失衡,進而做出不可思議的舉動。
夫概郁郁不樂,思來想去,在挫折帶來的攻擊欲的推動下,突然起了一個驚人的念頭!
夫概想:“吳國舊制,都是兄終弟及的。闔閭之后,應該是由我繼承王位?,F在闔閭早已立王子波為太子,看來是輪不到我了。現在吳國和秦楚聯軍在郢都相持,也不是一兩天就能分出勝負的。不如我立刻回國,趁著國內空虛,先占了王位再說?!?/p>
此念一起,夫概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引了本部軍馬,偷偷從郢都東門撤出,急速渡過漢水,直奔吳國而去。
這家伙,真是把孫子兵法的精髓吃透用足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現在可是誰的命令都不聽了,自己就要當唯我獨尊的老大了!
再說闔閭,剛剛聞報,說是秦兵滅了唐國,正要召集眾將商議如何應對。公子山急急來報,說:“夫概不知何故,引著本部兵馬從東門而出,往吳國方向去了?!?/p>
伍子胥一聽,立即就站出來,鏗鏘有力地說:“夫概必定是**了!”這并不是他第一次說夫概要**了。早在攻楚之初,夫概旗開得勝,闔閭對他贊不絕口時,伍子胥就潑過一盆冷水,說夫概臉上毫毛倒生,將來必有背國叛主之舉。
伍子胥本人并不會看相,他對夫概的判斷也是來自于相術大師被離。但有意思的是,被離對夫概的判斷,伍子胥深信不疑,時不時要站出來宣示一番,而被離對伯嚭的判斷他卻置之不理,在孫武提出警示時還要想方設法加以維護。
而反觀孫武,因為對夫概的欣賞,從來沒有說過半句夫概的不好。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對于相互抱有反感的伯嚭,孫武卻也并不留情。
可見,人的心理確實微妙難測。
闔閭內心并不相信自己的親兄弟會在這種關鍵時刻背叛自己,但還是急忙追問道:“那該如何應對?”
伍子胥淡淡一笑,說:“夫概不過是一勇之夫,不足為慮。我所擔心的是,越國人會趁機而動。大王,您最好趕快撤回吳國,平定內亂,安撫人心?!?/p>
吳國本土畢竟是根本所在。闔閭不敢絲毫大意,雖然他還十分留戀在楚宮的旖旎時日,但如果國內失守,一切都無從說起。闔閭這個梟雄,立即從溫柔鄉(xiāng)中掙脫出來,下令讓孫武、伍子胥留守郢都,自己則帶著伯嚭緊急往吳國撤退。
孫武見闔閭對伯嚭猶是親密無間,內心的失望與擔憂不免更為加重。
心理感悟:太容易獲得成功的人,往往經不起磨難的淬煉。
﹙未完待續(xù),相約下周五﹚
全國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全民參保計劃,將在2020年前基本實現。全民參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場空間,無憂保堅定信念承擔起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努力做國家全民參保計劃的踐行者。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