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職場指南早報:陳禹安說:
春秋戰(zhàn)國這段時期,是中國人的價值體系、道德觀念得以成型的一個重要基底期。而吳越爭霸又是其中最為波瀾壯闊、驚心動魄,且極具樣本意義的一段歷史。其間,道德的堅守與唾棄,人性的扭曲與掙扎,承諾與背叛的博弈,忠孝與仁義的抉擇,匯成了萬千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激起了無數心??駷?,情絲亂縷。
所以,我用心理學的手術刀來解剖這段歷史,也就有了這套“心理吳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吳》)。這一幕幕已經過去的歷史,彷佛是一個個活色生香的心理學實驗。在這些不可復盤的“實驗”中,楚平王、費無忌、太子建、伍子胥、闔閭、要離、孫武、楚昭王、勾踐、夫差、伯嚭、 孔子、子貢、范蠡、文種、西施等諸色人等在獨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們用生命經歷的心靈抉擇與命運煎熬,值得我們感同身受,更值得我們引以為鏡。
導讀:
歷史心理小說第一人陳禹安說,“所謂歷史,其實是一間巨大的心理實驗室,一打開門,看到的卻是正在發(fā)生的現實”。在“心理吳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吳》)中,他把那些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盡致?!侗蕹酚涗浀氖窃诖呵锬┢?,楚吳越三個南蠻國家數十年間錯綜復雜、驚心動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國在楚平王當政的時候,重用佞臣費無忌。費無忌為了一己之私,先是攛弄楚平王詐奪為兒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國美女孟嬴,后來又離間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關系,終于導致太子建被廢,亡命天涯。為了斬草除根,費無忌進一步鼓動楚平王殺害無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長子伍尚顧惜父子之情,主動陪父親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卻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擺布,懷著對故國故土的深仇大恨,歷經千難萬險,逃亡至楚國的敵國——吳國。為了借助吳國的力量為自己復仇,伍子胥殫精竭慮,幫助吳國的公子光**吳王僚,成為吳國之王(即吳王闔閭)。此后,伍子胥又幫助闔閭筑建都城,延攬賢才,強兵富國,終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領吳兵,勢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復仇的念頭不但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動力,也推動他沖破了所有世俗規(guī)則的束縛。他以楚國舊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毀了楚國歷代國君的宗廟,還將已經死去的楚平王掘墳鞭尸,暢快淋漓地報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為“鞭楚”。
但是,楚吳兩國之間的仇恨卻并沒有因為伍子胥的復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這一次復仇,進一步加深了兩國之間的仇恨。吳國的另一個鄰國越國,借著吳楚交兵的機會,對吳國的后方發(fā)起了攻擊。吳王闔閭退兵回國休整后,為了報復越國,又親率大軍對越國發(fā)起了攻擊。但是,闔閭過于托大,陰溝翻船,不慎被越國擊敗。英雄一世的闔閭本人也為這一次失敗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吳越兩國由此結下了無法開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繼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殺父之仇。在為父守喪三年后,他親自出征,對越國發(fā)起了報復性的攻擊。這一次,實力弱小的越國不再擁有前一次的幸運,被強悍無敵的吳國打回原形。越國精銳大部被殲。越王勾踐深知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無可幸免,他只能傾盡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與吳兵拼個玉石俱焚。但越國大夫文種利用吳國內部的矛盾,巧妙斡旋,爭取到吳國寵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將越國趕盡殺絕的主張。機心暗藏的吳王夫差轉而要求越王勾踐偕同夫人到吳國為奴,為闔閭守墓,以期通過對勾踐的人身侮辱來達至為父復仇的目的,是為“辱越”。
越王勾踐在吳國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終贏得吳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釋放回到越國。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這就是蒲松齡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奔毤毐P點整個中國歷史,兵敗被俘、屈身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踐一個,但能夠堅忍不拔、忍辱負重、絕地反擊、以弱勝強、實現驚天大逆轉的,卻只有勾踐一人。勾踐完成的這一舉世無雙的豐功偉業(yè),就叫做“吞吳”。人們把勾踐的成功稱為“吞吳”。這一個“吞”字非常傳神地表達了勾踐所取得的成功的僥幸與不可思議。當我們比喻人心不足時,往往用“蛇吞象”來表達。一條小蛇和一頭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吳”就等同于“蛇吞象”。因為長期以來,就實力而言,吳國不啻是一頭大象,而越國只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踐之所以能夠完成舉世罕見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分不開的。這就是越王勾踐的勵志故事“吞吳”。
讀春秋時代的故事,探究中國人性格形成的歷史原因。
以史為鏡,這是時下最流行的比《二號首長》還好看的官場斗爭、職場勵志小說。
這是很多讀者“憋著尿”一口氣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兒》還好看的心理歷史小說。
今天我們開始閱讀心理吳越三部曲之二《辱越》第19——21節(jié),繼續(xù)讀這些激蕩人心的春秋人物故事。
開心閱讀19 楚昭王的“破鞋”情結從何而來?
巨大的幸運再一次降臨到楚昭王頭上。
吳軍退出郢都后,子西、子期等一擁而入。在淪陷了十個月之后,楚國的國都終于又回到了楚國人的手中。子西立即派申包胥從水路直奔隨國,迎請楚昭王回國。隨后他又立即派人去收殮父親楚平王的尸骨殘骸,但哪里還能找得回呢?
楚昭王得知喜訊,興奮難抑卻并未感到太多的意外。這個多次遭逢天賜祥瑞的人,已經形成了較為獨特的一種認知世界的圖式。
所謂圖式,就是關于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概化知識。湛廬寶劍、孫叔敖預言以及隨國的卜辭已經讓他深信,自己確實是上天的寵兒,雖然遭遇艱險,但必會柳暗花明,枯木逢春。只是,這一段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也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他的內心世界。當命運再度賜予他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后,他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懵懂無知、無所擔當了。
隨侯得知這個大好消息后,也終于放下了一顆久懸的心。他深深為自己,也為隨國感到慶幸。這個小小的國家,由于“上天眷顧”,在楚吳這兩個大國之間押對了寶,也就可以繼續(xù)存在了。
楚昭王為了感念隨侯在自己危難之際的不棄不離,和他盟誓,約定兩國永保友好,互不侵犯。這個“互不侵犯條約”其實只是一種場面上的客套話,隨國是沒有能力侵犯楚國的,只要楚國不侵犯隨國就萬事大吉了。楚昭王給隨侯這顆定心丸,顯然也是出自互惠規(guī)范的驅動。
在啟程歸國之前,楚昭王提了一個古怪的要求。他吩咐侍從把他當初逃亡時所穿的一雙破鞋子找來換上。
當初,楚昭王狼狽不堪地從郢都逃離,半路上把鞋子跑丟了。因為出逃倉猝,沒有帶換用的鞋子,楚昭王只好又跑回幾十步把鞋子撿回來,重新穿上。等他到了隨國,暫時安定下來,隨侯以上賓之禮對他,當然也為他準備了好幾雙新鞋子。
侍從聽了楚昭王的古怪要求,大惑不解。眼看要回國了,楚國再窮,難道還會缺了大王的一雙鞋子嗎?
楚昭王看到他們迷惑的神情,主動解釋說:“我之所以舍不得這雙鞋子,是因為它跟著我千里跋涉,歷經萬難,從郢都來到此處,現在要回國了,當然是要穿著它回去啊。”
這句話可謂是“一語驚人”!與楚昭王先祖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國經典傳奇有得一拼!
楚昭王哪里是在說“鞋子”,分明是在說“人”??!
這句話傳開了去,一路追隨著楚昭王的斗辛、斗巢、王孫繇于、鐘建等每一個人都被深深地感動,熱淚盈眶。這才是真正符合他們期望的楚國之王!眼前的楚昭王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大難臨頭我先跑”的懦弱之君了。有了這樣的大王,楚國的復興難道還會很遠嗎?
人們傾向于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由他的氣質或人格決定的。這就是特質推論。在沒有其他因素干擾下,人們都是把他人看成“表里如一”。因為“里”不易見,所以,只能由表及里,由表推里。像王孫繇于、子期那樣敢于舍身救主的,人們就將他們視為勇士。而像楚昭王那樣臨危脫逃的,就被人們視為懦夫。
如今,楚國的大夫們根據楚昭王的這一行為,毫不猶豫地推斷出,他們的大王已經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有道明君。
絕對不要忽視這一微小事件的影響力。就是這么一雙破敗不堪的舊鞋子,就此成為楚國偉大復興的起點,燃起了這幫逃亡楚臣的希望心火,最終也將支離破碎的楚國人心聚攏在了一起。
根據第一期望定律,人們對于那些與自己期望相符的行為或事件往往會給予特別的關注。楚昭王的“鞋子情結”由此被津津樂道,廣為傳播,直至成為千古傳頌的美好篇章。
楚昭王帶著一群信心百倍、壯志激昂的大夫,就這樣登上了歸國的船只,由水路直奔郢都而去。
行至大江之中,楚昭王登高遠望,只見大江浩蕩,極目楚天舒,心情十分暢快。他回想起昨日之苦,體會到今日之歡,又遙思明日之希望,一時間壯志滿懷,噴薄欲發(fā)。
忽然,前方江面上浮現一物,其大如斗,其色正紅。楚昭王的第一反應就是天降祥瑞!他急命船工將其打撈上來。
眾人一看,都不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楚昭王卻非常自信地認為,這一定是好東西。他命人用刀將這個怪異物事切開,一看,里面有瓤有籽,就像一個西瓜一樣。楚昭王大膽嘗了一下(也只有他這個極度相信天降祥瑞的人敢于一嘗),只覺甘美異常,當即吩咐將這個“異瓜”切開,分賜左右。
大家見楚昭王已經嘗過,渾然無事,也就不再猶疑,紛紛品嘗一番,個個贊不絕口。
楚昭王說:“我們把這個無名之果好好記著,等遇到知識淵博的人,再去請教個明白。”根據第三期望定律,人們傾向于記住那些與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的人或事件。這個無名異果從此被楚昭王牢牢銘刻在記憶中。
大船繼續(xù)前行,來至云中。楚昭王感慨道:“這里是寡人遇盜的地方啊,不能不紀念一下?!?/p>
盜賊又有什么好紀念的呢?其實,楚昭王是想記住盜賊給他上的啟蒙課。這伙盜賊讓他明白了,一個無道的國君,就連最低賤的盜賊也看不起。
楚昭王命斗懷留在此處,筑了一座小城,以便行旅投宿。楚昭王又祭奠了楚國已故的賢相孫叔敖一番,這才登船離去。
子西、子期稍稍將郢都整飾后,到城外五十里處迎接楚昭王的回歸。
這一次的回歸故里,不能說是榮歸故里。撲入楚昭王眼簾的是城外白骨如麻,城內宮闕殘毀。郢都在經歷了一場楚國立國三百余年來最為慘烈的兵燹浩劫后,早已面目全非。饒是楚昭王自詡得天之寵,信心滿懷,也忍不住悲從中來,淚下如雨。
楚昭王收拾心情,直奔宮中,去見母親孟嬴。這母子倆分別不過十月,卻已恍如隔世。在這樣的時刻,所有的言語都失卻了色彩,唯有動用人類最為原始的本能才能將內心積壓的情緒好好宣泄。母子倆抱頭痛哭,所有家國巨變的痛苦,骨肉分離的悲楚,都在這紛飛的淚雨中漸漸消融,隨后涌上心頭的就是劫后重生的慶幸和重拾河山的雄心。
楚昭王畢竟是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恨恨地說道:“國家不幸,遭此大變。宗廟社稷、父王陵墓都慘遭賊子凌夷,這個深仇大恨,何時能雪?”
孟嬴卻知道,浩劫之余的楚國最為緊急而重要的不是復仇,而是休養(yǎng)生息,安撫民心,恢復國力。她立即阻止了兒子心中即將噴發(fā)的怒火,說:“你今日能夠復國,雖蒙天佑,但如果沒有諸位大夫的忠貞奮勇,也是不可能的。你應該先明確賞罰,然后撫恤百姓才對?!?/p>
楚昭王一聽母親說得在理,連忙跪拜致謝。
這一晚,風塵仆仆的楚昭王卻沒有去見他的夫人,也沒有在宮中安寢,而是另尋了一處較為偏僻的齋宮。這又是為了什么呢?
人類存在著一種沾光效應。如果某一樣東西,曾經與那些大名鼎鼎的權威人物、公眾明星等發(fā)生過某種聯系,人們就非常樂于擁有它、珍藏它,甚至付出極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好萊塢女明星瑪麗蓮·夢露1954年在佛羅里達州香柏黎巴嫩醫(yī)院所拍的肺部和胃部三張X光片,最終拍出了28.5萬英鎊的高價。美國流行音樂天王邁克爾·杰克遜生前住宅中廚房里的一塊小黑板,上面有孩子們寫著的“我愛爸爸”,拍賣了5000美元。還有的人,在和領袖握過手后,就再也不愿意清洗自己那只被領袖握過的手了。
這是因為,人們非常愿意沾光分享權威人物或明星們的榮耀。
但沾光效應也有一個反向的作用。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們愿意無償送出一件質地和織工都不錯的毛衣,參與實驗的人大多都很開心地接受了。但是一旦實驗者告訴他們這件毛衣是一個殺人犯曾經穿過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態(tài)度驟變,敬謝不敏,唯恐和這個殺人犯惹上一絲牽連。這也說明,那些不名譽的人所使用過的東西,也在無形中沾染了負面的信息,而不為人所喜。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楚昭王為什么不愿意在宮中安寢了。
對楚昭王來說,吳王闔閭在楚宮中肆意浪行,縱情聲色,早已經將這個神圣的所在玷污得一文不值了。無論是宮殿寢床,還是一草一木,只要是闔閭沾手過了,都屬于污穢不堪的東西,楚昭王不想與之發(fā)生一絲一毫的牽連。
物件是如此,女人當然更不能例外。從回到郢都的這一天起,楚昭王再也沒有碰過他那明媒正娶的夫人。
隨后,楚昭王下令,將宮中的污穢舊物全部搬出,付之一炬。在熊熊火光的背后,則是一個女人悲愴的身影和無盡的淚水……
心理感悟: 我們總是過于相信那些徒有其表的人。
開心閱讀20 絕對不要獎賞我
第二天,楚昭王祭告宗廟社稷,省視陵墓,然后升殿,召集百官。眾大夫齊聲恭賀,楚昭王卻擺擺手,懇切地說:“寡人任用匪人,幾至亡國,若非卿等,焉能重見天日。失國者,寡人之罪;復國者,卿等之功也?!?/p>
楚昭王先是說“幾至亡國”,這其實是強調并未“亡國”。后來卻又說“失國”、“復國”,“失國”和“亡國”不過是文字游戲而已,聽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楚昭王當眾說出這番話,其實還是挺不容易的。
人們在歸因時,總是傾向于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解釋,以盡可能地推卸本該由自己承擔的責任。楚昭王將“幾至亡國”的責任歸之于“寡人任用匪人”,而不是僅僅歸結為“匪人”,顯示出他對自利性歸因的一種突破。而隨后,他又將“失國”歸為“寡人之罪”,而將“復國”歸為“卿等之功”,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他氣勢雄偉、敢于擔當的博大胸懷。
以子西、子期為首的這一群追隨他逃亡的大夫們,聽了楚昭王的這幾句話,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個個在心里想:“大王真的和以往大不一樣了。社稷有幸,楚國有望了!”紛紛稽首敬謝不敏。
楚昭王設宴犒勞厚賞秦國將帥,歡送他們回國后,再來對本國的大夫們論功行賞。
子西無疑是第一號功臣,加上他又是楚平王的庶子、楚昭王的庶兄,所以被任命為對內對外主持軍國大政的令尹。楚昭王的另一位庶兄子期,也被任命為全面負責軍事的司馬一職。這兩個職務是楚國最為重要的職位,歷來非國君子弟不能擔任,而子西、子期兩人分據這兩個重位,也算是適得其所了。
再接下來,就該輪到申包胥了。如果沒有申包胥眾“楚”紛呈的哭秦壯舉,即便楚國終能復國,恐怕也是遙遙無期。
楚昭王決定把左尹(和右尹同為令尹的左右手,亦為楚國要職之一)的職位交給勞苦功高的申包胥。眾人也均覺得這個職位對申包胥來說,是實至名歸的。
但卻有一個人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申包胥本人。難道是他認為左尹這個職位還不足于償謝他為復興楚國所做的貢獻嗎?
絕非如此。
恰恰相反的是,申包胥認為自己根本不應該得到這個獎賞。他的想法是這樣的:“我之所以要到秦國請兵,是為了國君,而不是為了自己?,F在,大王既然已經返國,我的目標也就達到了,又怎么敢因為做了這一件事而從中獲利呢?”于是,他堅決地辭謝了楚昭王的這一任命。
這段話似乎挺符合君子的行為標準。但楚國眾大夫中,并不是只有申包胥一個人是君子。諸如子西、子期、王孫繇于、斗辛、斗巢這些人,哪一個不是鐵骨錚錚的君子呢?子西、子期為挽狂瀾于既倒,也沒少做貢獻。為什么他們就坦然接受了令尹和司馬的職位,而并沒有覺得自己是因救楚而漁利呢?為什么只有申包胥一個人會這么想呢?
楚昭王也覺得申包胥的理由不成立。而作為一個受惠至深的人,在回報壓力的驅使下,楚昭王也必要大力獎賞申包胥才能心安。所以,楚昭王下令,一定要申包胥接受這個任命。
令人奇怪的是,申包胥這個素來比較軟弱的人,竟然又選擇了一種決絕的方式來加以拒絕——帶著妻兒老小遠遠地逃走了。
這下,連他的妻子也不能理解他了。他的妻子問他:“你千里奔波,形勞神疲,終于請來秦師,平定楚難。大王任命你擔任左尹,正是恰如其分。你為什么要逃走不受呢?”
面對妻子,申包胥掏出了心底話。這幾句話他深藏了十七年,也是第一次對妻子公開:“當初,我為了朋友之義,沒有泄露伍子胥的謀劃,終于導致了他攻破楚國。這實在是我的罪過啊。如果因為這么大的一場罪過,而得到了大大的獎賞,這簡直就是一種恥辱,會讓我良心不安的?!?/p>
原來如此!
自始至終,申包胥的一切所為,在他自己看來,其實都是贖罪之舉。而他之所以要避賞而逃,實在是受了過度合理化效應的影響。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對自己的所施與所得做一個判斷。這個價值標準就是一個用為基準的“度”。如果所施與所得大致對等,那么內心就會坦然接受。當然,每個人也都會希望,得到的能夠大于付出的。但是,如果所得大大超過了所施(反之亦然),就會讓人內心不安,是謂“過度”。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方向的“過度”都會帶來認知失調。
對于申包胥來說,當初為了朋友義氣放過了伍子胥,始終是他揮之不去的心病。盡管事實上,伍子胥能夠破楚成功,是經歷了一番常人所難以忍受的艱難,絕不僅僅是因為申包胥縱放使然。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彌補或抵消伍子胥給楚國帶來的傷害,申包胥就已經深感心滿意足了。這兩者之間,基本上是一個合理的限度。而楚昭王等人因為申包胥一直以來的秘而不宣而并不知道他內心中的這一段糾結秘辛,從而以此后表露于外的行為事跡來衡量申包胥的所施與所得。這樣的結果,必然是認定申包胥勞苦功高。當他不肯接受時,楚昭王則更加認為他志行高潔而更想予以重賞,并將其樹為一個昭告天下的道德標桿。
雙方的不對稱認知愈演愈烈的結果,只能是申包胥避而遠走。申包胥可以堅定地拒絕近在眼前的重大獎賞,卻始終缺乏足夠的勇氣來將當年的那一幕公之于眾。盡管如此,這也已經是極為難能可貴的了。事實上,只要他自己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實行自我欺騙,繼續(xù)保守內心的秘密,又有誰會來質疑對他的論功行賞呢?但申包胥還是選擇了對自己內心的誠實。毫無疑問,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景仰的君子!
申包胥又一次逃到了深山之中,不知所蹤。楚昭王派人四處找尋而不得,只好廣為旌揚他的高行大德。
申包胥的遠避,給了王孫繇于一個機會。王孫繇于舍命護主,并帶回來象征希望的孫叔敖預言,也是屬于勞苦功高的。他本來會被任命為右尹,申包胥一走,他就登上了左尹的位置。
楚昭王又對斗辛、斗巢、沈諸梁、鐘建、薳延、宋木等人按功行賞,全都進爵加邑。
楚昭王思來想去,唯恐錯漏了一個功臣。后來,他又想起來一個人,決定對其也加以獎賞,但是令尹子西卻提出了反對意見。
這個人就是斗懷。
當初,楚昭王逃亡途中,在鄖地暫居。夜半時分,斗懷磨刀霍霍,想殺了楚昭王,為屈死的父親斗成然復仇。幸好被他的長兄斗辛厲聲喝止。
這樣的一個人,無功有罪,怎么也能和其他大夫一起受賞呢?子西是一個十足的君子,他不能接受楚昭王的這種想法。
子西說:“斗懷曾經想忤逆弒君,應該對他問罪。怎么還能獎賞他呢?”
楚昭王淡淡一笑,說:“他當初也是想為父報仇,這是孝子的行為。一個人,能夠為父母盡孝,又怎能不為國君盡忠呢?”
此話一出,子西頓覺自己矮了幾分。其實不是他自己矮了,而是楚昭王變得高大了。一直以來,盡管子西為國為君,恪盡職守,但在道德層面上,他一直是俯視楚昭王的。而這句話,卻讓他覺得楚昭王的道德修養(yǎng)已經勝過了自己,必須仰視他了。
子西心中,頗有幾分失落,但更多的則是欣喜。這既是為兄弟的成長而欣喜,更是為楚國的未來而欣喜。
按照常規(guī)而言,斗懷確實如子西所說的那樣,是決不能加以封賞的。如果一個有罪之人受賞,根據相對剝奪效應,就等于是對其他真正有功之人的懲罰。這會讓那些真正付出了心血,甚至是生命的臣子們心寒。
但是,此刻的楚國,并不是風平浪靜的楚國。在遭受立國三百余年來最大的恥辱后,楚國已人心渙散。作為一國之君,楚昭王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延攬人心,讓楚國人感受到國君博大寬厚的胸懷,從而再度凝聚團結在一起。在這樣的時刻,以“孝”的名義(并推“孝”及“忠”)赦免斗懷,就是一個出奇制勝的好辦法,可以讓所有的楚國人看到,忠與孝已經重新被樹立為楚國的核心價值觀。而一旦全國的子民能夠為父盡孝,為國盡忠,楚國還有什么理由不重新崛起呢?
子西明白了楚昭王的深意,對他敬佩不已。
斗懷于是被封為大夫。他沒有想到,楚昭王竟會這樣對待自己。斗懷被深深地感動了,從此終其一生,都對楚昭王忠心不貳。
楚昭王不計前嫌、獎賞斗懷的消息一傳出去,全體楚國人的心情果然都為之一振。而這其中,一個本來懊喪無比、惶惶不可終日的人也異常興奮起來,他知道,瀕臨絕境的自己又有活路了。
心理感悟:一定要認識到,所謂的賞與罰,都是相對的。
開心閱讀21 書中自有護身符
這個人就是藍尹斖。
藍尹斖是楚昭王最為痛恨的人。當初在成臼渡口,藍尹斖置求渡心切的楚昭王于不顧,自行駕舟帶著家小遠遁而去。楚昭王暗自發(fā)誓,有朝一日,要將藍尹斖碎尸萬段,方泄心頭之恨。
藍尹斖得知楚昭王復國的消息后,頓感大禍臨頭。他先前判定楚昭王必成****而絕無回天之力,所以才敢在成臼渡口對楚昭王口出狂言,放肆無禮。沒想到,僅僅過了十個月,楚昭王就咸魚翻身,再度君臨楚國。
藍尹斖避禍之處,雖然偏遠,但也還是在楚國境內。他擔心楚昭王騰出空來,就會對自己來個通緝追拿,大加報復。
一連幾天,藍尹斖都惶惶不可終日。他是個極度渴求安全感的人,若非如此,此前也不會早早預備好了舟船,以備逃難之用。他有心逃離楚國,卻又害怕一旦露了蹤跡,反而死得更快??傊{尹斖搜腸刮肚、苦思冥想,也沒想出個應對之策來。
忽一日,楚昭王封賞斗懷的訊息傳來,藍尹斖頓時眉開眼笑,興奮異常,因為這讓他想起了書上記載的一個故事。 就是這個故事,讓藍尹斖找到了一張足可安家保命的護身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在即位之前,曾經因為國內的奪位爭斗而不得不**國外。重耳素有賢名,他出逃之時,狐偃、里鳧須、介子推等一大幫擁戴他的士大夫拋家舍業(yè)、無怨無悔地跟著他逃亡。
重耳的**過程一直延續(xù)了十九年。在漫長的**中,看不到任何的希望。追隨重耳的里鳧須逐漸對他失去了信心,起了自行逃離之意。里鳧須在整個逃難團隊是負責掌管錢財的,他逃走的時候,順帶就把這一行人所有的財物都拿走了。
這對重耳一行是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重耳等人因為缺少銀錢差點被餓死,幸虧介子推割下了自己的大腿肉,供重耳食用才度過這一劫。
后來,重耳得秦國之助,回國登上了王位。但晉國經過了長久的**后,人心不安,很多人不肯歸附重耳,還有的人擔心重耳會找他們秋后算賬。
就在這個時候,一度銷聲匿跡的里鳧須竟然不知從哪里冒出來了。他不但公開露面,而且主動去見重耳討賞。
晉文公見了他,氣憤異常,不無譏諷地質問他:“你怎么還有臉來見我?!難道是來幫我安定晉國的嗎?”
晉文公這句話本是挖苦,沒想到里鳧須竟然毫不以為恥,大言不慚地說:“我正是來幫您安定晉國的!”
話說得很有力,也很自信,不由讓重耳暫時放下了追究報復之心,先聽他說上幾句。
里鳧須得了機會,滔滔而言,說:“您離開晉國的時間實在太久了。在這段時間里,國人很少有說您好話的。現在您回來,成了晉國之主。那些說過您壞話,做過對不起您的壞事的人,都很擔心您會大開殺戒,瘋狂報復。所以,現在晉國國內是人人自危。這就是晉國內部不安定的真正原因。而我里鳧須早已經是一個臭名遠揚的家伙了,按我當年犯下的罪,就算是株連十族也不為過。但是,如果您能赦免我的罪過,帶著我一起乘著您的車,在國都巡行一周,國人見了,就知道大王您是不念舊惡的。像我這么萬惡不赦的人,都平安無事了,那么,您怎么還會對其他人加以報復呢?這樣,晉國很快就能安定下來了?!?/p>
里鳧須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在晉文公重耳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
就晉文公此刻的真實心情而言,他當然是想將里鳧須一殺了之,以懲罰當年他卷款而走的罪行。這是里鳧須咎由自取的,并不會對晉文公的名聲造成負面影響。但是,這樣一來,人心不安的國人們肯定會將此解讀為晉文公已經舉起了報復的屠刀。當人人均感危在旦夕的時候,晉國肯定很快就會陷入更大的動蕩之中。而重耳好不容易得來的國家,也會在頃刻間得而復失。
為了維護國內局勢的穩(wěn)定,晉文公強自壓制了內心的報復沖動,不折不扣地采納里鳧須的建議,不但赦免了他的罪過,還帶著他同車出行,在國都內繞行一周。
這一次“出行秀”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情勢果然如里鳧須所預料的那樣,很快平定下來。國人見了,紛紛議論道:“連里鳧須這樣被國君恨之入骨的人都安然無事,甚至還能和國君一起同車巡行,我們曾經犯過的這點過錯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人心一時大安。晉文公也因此博得了一個寬仁大度的好名聲。這個名聲對于他成功統(tǒng)御晉國,并最終成為眾望所歸的霸主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太陽底下并無新事,歷史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輪回。眼下楚國的境況與當年的晉國如出一轍,而楚昭王面臨的情勢也和當年的晉文公毫無二致。
書中雖有護身符,但藍尹斖在得知斗懷受封的消息之前還是不敢輕舉妄動。在這個整天小心翼翼過活的人看來,還是有兩大風險存在。
第一個風險是他還摸不清楚昭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沒有足夠的胸懷來原諒曾經嚴重傷害過他的人。有的人,盡管也清楚情勢與道理,但總是克制不了內心報復的沖動。如果楚昭王生性并不像晉文公那樣,藍尹斖貿然前去,就有可能是自投羅網。
第二個風險是他還不清楚楚昭王目前到底想做什么。有的昏庸無能之君,并不會理會當前局勢的緊急,而置大局于不顧,必要先將個人恩怨清算了結。
斗懷受封,釋放出了兩個關于楚昭王的強烈信號。首先,楚昭王是一個寬仁大度的人。其次,楚昭王想要通過展示自己的寬仁大度來迅速安定楚國。
藍尹斖想明白了這兩點,立即踏上了通往郢都的路。一路上,自信滿滿的神情溢于言表。
楚昭王聽說藍尹斖主動現身,前來求見,先是一驚,隨即一喜。這不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嗎?楚昭王決意先狠狠羞辱藍尹斖一番,再將他誅殺。
楚昭王立即吩咐傳喚藍尹斖。藍尹斖的丑事早已傳遍楚國,傳令者心想:“大王肯定要對這個無恥小人不客氣了?!币虼?,傳令者傳令之時,無論是語氣,還是神情,都是一副兇神惡煞的模樣。
這一切都在藍尹斖的意料之中,他挺起胸膛,顧盼自雄地走入朝堂。
楚昭王見了藍尹斖,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強自抑制后,冷冷地問道:“你拋棄寡人,私自逃生,今天怎么還敢來見我?”
藍尹斖差點忍不住要笑出來,這句話和晉文公當年說的那句話實在是太像了。他忍住笑,板起臉,一本正經地對楚昭王說:“我來是想和大王說幾句話?!?/p>
楚昭王懷著老貓逗鼠的心態(tài),冷冷地點點頭,示意可以讓他在臨死之前說幾句話。
但這幾句話只要一開說,藍尹斖可就死不了了。
藍尹斖傲然說道:“當年囊瓦棄德樹怨,所以慘敗于柏舉,引來吳兵破郢。大王是不是還想效仿他?。砍删识煽诘闹鄞?,難道比郢都王宮還要安全?下臣我之所以要在成臼渡口拋棄大王,是想給大王一個教訓。我今日前來,也只是想來看看大王是不是已經從中吸取教訓了。如果大王不反省失國之非,卻牢牢記得我不載大王之罪,那么,下臣死不足惜,可惜的是楚國的宗廟社稷再也沒救了!”
這段話,字字含刺,力比千鈞,直抵楚昭王的心靈深處!
藍尹斖的言辭,比當年的里鳧須更為囂張強悍,完全是一派興師問罪的架勢。青出于藍而必勝于藍。在里鳧須侃侃而談的基礎上,藍尹斖則進一步將自己包裝成了大義凜然的化身,就連當年的自私無禮之舉,也成了深謀遠慮的警告之策。
楚昭王在遭遇了這一番強悍沖擊后,一時還沒說出話來。在旁的子西卻忍不住站出來說話了。他知道,如果楚昭王今天還要惦記著報復,就會大大地失分。所以,他立即表明自己的立場,以免楚昭王一時氣急而走上報復的歧途。
子西說:“藍尹斖的話雖然難聽,卻很有道理。大王,您應該赦免他的死罪,以牢牢記住幾近亡國的教訓!”
楚昭王瞬間醒悟過來。這不正是一個比封賞斗懷還要好上一百倍的展示自己寬仁大度的機會嗎?他當即同意了子西的提議,讓藍尹斖官復原職,繼續(xù)擔當大夫之職。
藍尹斖雖然未獲封賞,但能官復原職不也已經是對他最好的獎賞了嗎?像這樣的事情,只會發(fā)生在極為特殊的情勢下。而能夠像里鳧須、藍尹斖那樣抓住這種轉瞬即逝機會的人,也算是萬中選一的聰明人了。
藍尹斖的奇特境遇告訴我們,沒事的時候,多看看書還是大有裨益的,因為書中既有顏如玉,也有護身符。
楚昭王免了藍尹斖之罪的做法又再傳播開去,與封賞斗懷兩相疊加強化,一時讓楚昭王的仁德美名傳遍天下。
心理感悟:機會往往戴著危機的面具。
﹙未完待續(xù),相約下周五﹚
全國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全民參保計劃,將在2020年前基本實現。全民參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場空間,無憂保堅定信念承擔起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努力做國家全民參保計劃的踐行者。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