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職場指南早報:成為“過勞模”很可能是我們的內在需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工作上附加了很多的個人意義。
職場競爭,世俗化的成功標準,對強者的尊重,還有對職業(yè)人層層加碼的職業(yè)標準,等等,這都讓我們對職業(yè)侵占選擇沉默....。。在心理學家看來,在明顯的原因背后,還有一個事實:“過勞?!蓖鶐в袕娏业淖栽赋煞郑《@很可能是我們內心機制的一種反應。心理學家李子勛認為:“我們在工作上附著了太多的個人意義?!?/p>
1、需要不斷自我肯定
李薇在家排行第二,上有哥下有妹,她是唯一沒在父母身邊、被外婆家養(yǎng)大的孩子。為了獲得父母對她的愛和肯定,她不停地努力,但那總是一個無法填滿的巨大的情感空洞。于是她一心撲在工作上。
在任何團隊中,她都是領導不一定最喜歡但卻最放心的一個,高度敬業(yè)就是她的職業(yè)標簽。過度勞累,卻讓她得了抑郁癥。
“自卑的感受往往來自從小沒得到父母肯定?!鄙虾P睦碇委煄熗踉H缯f,“工作恰恰最容易提供這種良好的感覺,為了保持舒適感,也為了得到再次的肯定,就強化了這種重復,他們也就很容易成為‘過勞?!!?/p>
2、抵抗身份的焦慮
每個人都有對身份的焦慮:我是誰?我在哪里?等等。
“沒有人愿意孤立于群體之外。通過認同更多人認同的價值觀——如對職業(yè)要求的合理化,我們找到了自己,感到自己確實存在,與他人與社會有聯(lián)結,身份的焦慮就得到了緩解,甚至消失?!焙幽洗髮W心理學教授李永鑫說:“這種認同,是通過世俗化的標準和媒體的宣傳,內化為我們的需要的,它很自然地變成了我們的標準。為了達成它,我們開始犧牲生活。”
3、對親密關系或責任的逃避
“過勞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逃犯”:逃避一種不愿意面對的關系,或是一種不想履行的責任。雪蓮是雜志記者,她每天都在辦公室待到很晚才回家?!暗拇_,我對先生已經深深失望。我努力工作,這樣就不必面對我們的關系?!倍鸦枷囊粴q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工作媽媽高潔在逃避她所害怕承擔的養(yǎng)育責任——還有比工作更好的借口嗎?
4、獲得控制感
很多心理學的研究試驗中,動物對自己將要面對的情況有所預期時,它的行為都是很規(guī)則的;缺乏預期,就會行為紊亂、甚至生理紊亂。人也是這樣,都希望能預知自己的未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侯玉波說:“社會轉型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機會,更多的是變化帶來的不穩(wěn)定感,進而造成控制感的缺乏,引發(fā)心理沖突?!辈粩嘌娱L工作時間,不斷努力做事,人能夠在焦慮中獲得一定的控制感。
王裕如認為,理解了我們成為“過勞?!钡膬仍谛枰?,會有很大的幫助:“讓那些本來潛藏的原因由潛在到明確,是種解構。一解構,你就能夠獲得自由,也就容易在工作與生活間形成界線?!?/p>
實踐:讓自己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名建筑師拼命工作,嚴重過勞,后來他逃往原始森林——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出自美國作家格林尼的《一個枯竭的案例》,現在差不多成為全世界過勞者的形象代言人。被職業(yè)侵占的我們不可能逃往原始森林,我們需要工作甚至勝于工作需要我們。
過度投入工作對我們的傷害有多大?
先說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女教師懷疑班上的一個學生偷拿了10塊錢,她竟然在孩子臉上用刀子刻“賊”字,學生哭叫,她無動于衷,繼續(xù)刻,就像刻的是木頭一樣,很殘忍。她還是個優(yōu)秀老師呢,她為什么這樣?
這是職業(yè)枯竭的一種癥狀,即“去人性化”,表現為以一種消極的、麻木不仁的態(tài)度和冷漠的情緒去對待自己周圍的人,甚至拿人不當人。
處于職業(yè)枯竭狀態(tài)很痛苦——心理上情緒不穩(wěn)定,易怒,易攻擊,抑郁,懷疑自己,覺得自己不勝任工作,厭倦工作卻又不斷地超時工作;生理上更年期提前,掉頭發(fā),肥胖,頭痛頭暈,腸胃不適,睡眠困難,它還會破壞免疫系統(tǒng),導致衰竭、誘發(fā)癌癥等;行為上容易酗酒、吸煙或藥物濫用等。
不工作就不會過勞了。可對很多人來說,工作又是那么重要。
工作為我們提供很多有價值的東西,讓我們有成就感,也提供機會和資源讓我們自我實現,等等。其實工作壓力不一定都是壞的,但要適度。工作是柄雙刃劍。過度投入工作,就會被職業(yè)角色侵占到生活。我們需要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建立界線,或者你能夠做到更好——工作讓你更好地生活,生活又是你工作的資源庫。
如何設置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呢?
要搞清楚什么對你是最重要的。我們來做個游戲——
拿一張紙,寫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人生五樣??梢允翘貏e具體的人或事,也可以是形容詞或名詞,隨意。然后,你需要每次拿掉一樣你認為可以割舍的,即使非常困難,你也要遵守這個規(guī)則,到最后,每個人都只剩下一樣。
比如,你認為的五樣是:“兒子、愛情、快樂、健康;書?!奔僭O第一個被拿掉的是“書”;第二個是“愛情”;第三個是“快樂”;第四個是“健康”;最后留下的就是“兒子”了。又比如,也許你認為應該是“父母、男朋友、拍片子、住在海邊看書、學畫。”一共五樣,任何逐樣拿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樣。
這個游戲非常有趣,一樣一樣拿掉的時候其實蠻困難的,都是想要的,為什么要拿掉非常重要的其他幾樣?
這個練習實際上就是幫助你了解你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在給許多企業(yè)組織做培訓的時候,我發(fā)現參加者大部分是工作狂??伤麄冏詈笫O碌暮湍銈円粯樱桥c家庭、情感有關的,沒有一個人把“工作”留在最后。這個游戲是一個內心體驗過程,它讓你先失去,在失去中體驗什么是你最重要的。
你在拿掉某一樣時,還要回答被拿掉的有什么其他東西可以替代。這個過程里,你拿掉的基本上都有可替代品;而最后剩下的通常沒有替代品。比如兒子、父母,而這就是你的核心價值。但我們卻往往用工作取代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
為什么容易過勞呢?
我看過一條消息很有意思,德國財政部長施泰因·布呂克,因為要和家人度假放棄出席7國財長會議。這是我們不可想象的。在中國,當工作和生活有了沖突,我們通常會“不得不”選擇工作。為什么會這樣?一個講究集體主義的社會,整個社會和主流文化都在強調整體,這讓我們自覺不自覺地選擇工作優(yōu)先。
高壓力群體(IT、新聞、廣告等)和助人行業(yè)(醫(yī)護人員、教師、心理咨詢師和**等)都是高發(fā)群體。其中有很多是主動型工作狂。這是很危險的,因為不容易自我覺察。工作狂人就像打了嗎啡一樣,調動全部身體能量工作,可一結束,狀態(tài)就像被抽干了水的魚一樣。
是不是過勞,你的身體和你的情緒都會給你信號。有時候你的身體知道你的潛意識,甚至會給你創(chuàng)造休息的機會。比如,一位嚴重職業(yè)過勞的女律師根本不敢休息,可是她每隔三五個月就要摔斷腿,無論是她自己還是其他人,都只能讓她躺在醫(yī)院里不接案子。
我們怎樣找回失去的生活?
我們需要工作,但更需要生活。生活是需要體驗的,當然也是需要時間的。在當下,時間是稀缺資源。很多人是成功了,可成功里沒有生活。所以我們說真正的富人是有時間去生活的人。
榮格說,40歲以后,很多成功的人開始反思人生的意義,還有更多的人出現了心理問題。榮格開出的方子很簡單:恢復你的童年情趣。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找回我們失去的情趣,就是真正在生活了。
另外,假如高壓力高薪讓你失去生活,那往低處走,低壓力低薪未嘗不是好的選擇。如果工作嚴重傷害了你,不妨學習那個逃跑的律師,但不要去什么原始森林,只是讓人生轉個彎兒,什么也不做,就是休養(yǎng)生息。
一部關于工作狂的電影《Click》
譯名:人生遙控器/神奇遙控器
導演:法蘭克·柯拉西FrankCoraci
主演:亞當·桑德勒AdamSandler、凱特·貝金賽爾KateBeckinsale
“片中的主人公太像現在的我,感謝這部片子,幫我做了一個決定?!币晃恍吕司W友在看了這部片子后留言說。這是一部值得所有白領一看的片子。建筑公司的工作狂人紐曼得到了一個可以掌控一切的遙控器,它可以控制電器,更可以控制人的生活,紐曼選擇了把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快進,一心沉迷工作,終于過勞,被榨干了生命....。。它并不沉重,甚至很喜劇,搞笑的同時,帶來的是對我們心靈的深刻撞擊:工作還是生活?也許這部片子能夠幫助你做出最重要的選擇。
職場刻薄話:你的工作侵占生活了嗎?(一)全國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全民參保計劃,將在2020年前基本實現。全民參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場空間,無憂保堅定信念承擔起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努力做國家全民參保計劃的踐行者。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