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職場指南早報:我是一個酒精過敏者,每次面對商務應酬或者朋友聚會,在喝酒的問題上難免要講很多話,但還是難逃灌酒的厄運,不是別人灌,就是自己勉強灌。比如,初次見面,免不了端杯,自己還沒來得及解釋,對方已一飲而盡,面對嘉賓的空杯,自己不便失禮,也就自己灌自己了。有比如,朋友聚會,杯盞交錯,相互敬酒,到了自己頭上,對方豪爽之士,也不和你講那么多繁文縟節(jié),便舉杯暢飲,順便還講了一句: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為了表示感情深,也就不得不一口悶了。
幾次醉酒之后,就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酒風呢,細細一想,覺得這種飲酒禮儀和中華民族的古文化背道而馳的,古文化告訴我們:君子不強人所難,君子不奪人所好。如果是勉強喝酒,既是強人所難,亦是奪人所好,非君子所為也。既然都是讀的圣賢之書,誰人不想做君子呢?那就和飲酒禮儀發(fā)生沖突了,對此我也是百般不思其解,后來對不同地區(qū)的飲酒禮儀進行對比分析后,才發(fā)現(xiàn),這種不同的飲酒禮儀是由于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成的。其實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統(tǒng)稱,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南部文化差異化比較大,所以有不同的酒文化也就不奇怪了。東南部的人喝酒溫和,講究量力而行,敬酒而不勸酒,這比較符合圣賢之教。西北部的人喝酒豪放,敬酒、勸酒齊上陣,酒桌經驗稍淺或酒量稍差,就很難招架了,特別是做為主人請客人吃飯時,遇見酒量好有豪放的客人,更是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那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樣的酒文化差異呢?東南部的人飲酒文化傳承了圣賢之教,但西北部的人飲酒文化完全不同,這是和我國的歷史發(fā)展分不開的,這種酒風源于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時期都是游牧民族統(tǒng)一中國,相應的將飲酒文化傳到內地。那么游牧民族的酒風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實際上與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密不可分。由于北方比較寒冷,喝酒可以御寒;再者游牧民族的人經常沒有固定住所,隨時流動,這就造成了人們對新環(huán)境的恐懼,同時人又是群居動物,所以在游牧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陌生人造訪的現(xiàn)象,主人為了表示熱情就會不停敬酒,客人為了讓主人放心,就一醉方休,這樣就慢慢形成了游牧民族的酒風。這種酒風的來歷與握手表示友好的來歷有共同的地方:就是為了生存的需要,即保持聯(lián)盟,又保持距離。所以,基于不同的酒風,職場人針對不同的客人采用不同的酒風,既可以使客人得到尊重,又可以使自己得到保護。
全國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全民參保計劃,將在2020年前基本實現(xiàn)。全民參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場空間,無憂保堅定信念承擔起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努力做國家全民參保計劃的踐行者。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