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職場指南早報:3月份,我花了一周的時間,總算把《清教徒的禮物:那個讓我們在金融廢墟重拾夢想的饋贈》(下為《清教徒的禮物》)這本書讀完了。
我不由得再次贊嘆:作者頭腦清晰、視野開闊、率真坦誠。不過,讀完后多了一個感受,就是作者對互聯網、ICT領域發(fā)生的事情太陌生了,兄弟倆沒有對這一波發(fā)生于70-80年代(正好是作者抨擊美國精神喪失的年代)、興盛于90年代的高科技狂潮給予足夠的重視,也談不上有什么直接的體驗和感悟。也難怪,兄弟倆今年已經年逾85了。不過,這絲毫不減損其敏銳的洞察。
1、《清教徒的禮物》作者的主要觀點:
1)美國在第二次工業(yè)**(從1860年-1960年)中超過老牌工業(yè)資本主義大國英國,奠定了全球霸主地位;但在第三次工業(yè)**中喪失了領導權。
2)美國之所以超越英國的歷史原因,在于美國建國前后200年,很好地保持了清教徒傳統(tǒng):締造偉大國家的信念;堅持親力親為;協作精神;組織能力;對技術的尊崇和工程師文化。
3)美國之所以在70年代之后陷入長期停滯,關鍵在于拋棄了清教傳統(tǒng),轉而大肆信奉“專家教條”、遵從刻板的量化管理,會計師、律師、市場營銷專家取代工程師和企業(yè)家,陷入“數目字崇拜和專家崇拜”。在**(典型如越戰(zhàn))、教育(典型如商學院傳統(tǒng)和SAT考試)、資本(典型如裝備老化)、經濟政策(典型如貨幣主義、美聯儲)、醫(yī)療(典型如醫(yī)療服務惡化)等方面,奉行“新泰勒主義”,是導致美國全面喪失競爭力的根源。作者將美國1971-1995稱作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蝗災年代”(如質量運動、業(yè)務流程再造橫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職業(yè)經理人攫取企業(yè)領導權并獲得令人咋舌的高額薪酬、股東至上主義等)。并認為1996年開始的新經濟是“虛假的曙光”,生產力悖論并未解決;直至2001年,美國少數的大公司(如寶潔、通用電氣、艾克森美孚)克服專家崇拜、重拾美國清教精神是“第一縷真正的曙光”。
4)作者認為,美國在戰(zhàn)后幫助日本重建的過程中,將這一清教傳統(tǒng)傳授給了日本,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內在動因(薩若松、普羅茲曼、波爾金霍恩三賢士);作者認為未來第三次工業(yè)**,美國需要向中日學習。
2、對作者思想的若干思考
本書最大的遺憾,是作者未注意到信息經濟的浪潮,以及新生代的美國創(chuàng)新企業(yè)家。不過瑕不掩瑜,另外有一大批美國高科技領域的思想者,彌補了這一缺憾,比如最近幾年(以及信息**早期)流行于世的著作:
《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凱文凱利(1995年)
《第三次浪潮》(1980)、《未來的沖擊》(1970)、《權力的轉移》(1990)《財富的**》(2006),托夫勒
《鏈接:網絡新科學》(2001)、《爆發(fā):大數據時代預見未來的新思維》(2012),巴拉巴西
《如何創(chuàng)造思維》(2013),庫茲韋爾
《富足》(2014),戴蒙得斯
這些著作有一個十分相似的觀點,就是“技術樂觀主義精神”,以及暗含的“黑客精神”、“極客(Geek)精神”。
伴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深入,這些高瞻遠矚的鼓吹者,已經日益成為身體力行的實踐者(比如庫茲韋爾和戴蒙迪斯創(chuàng)辦的奇點大學)。并且在科技聚合領域,不斷尋求“改變人類未來生存方式”的新舞臺、新環(huán)境、新空間。
順著這個脈絡,可以看到:設計理念已經超越狹義的工業(yè)設計,成為貫穿和統(tǒng)領工業(yè)制造、營銷、傳播全過程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且貫穿人文與科技的融合之道;與生物工程、腦科學、認知科學、基因技術、納米科技、新一代人工智能相融合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全面顛覆和變革社會、經濟、教育、軍事、醫(yī)療和傳統(tǒng)工業(yè)的重要引擎;數據成為最重要的戰(zhàn)略資產;跨越邊界的信息流動,已經使“信息”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生產力源泉。
認真梳理這一歷史潮流的涌現,可以發(fā)現:信息技術**,固然發(fā)生在美國,但其實是在美國現行工業(yè)體系、管理制度、規(guī)制氛圍的“擠壓”之下,頑強按照自己的生存法則和行事規(guī)則奔涌而來的。這一生存法則和行事規(guī)則,恰好就是霍伯兄弟這本《清教徒的禮物》中,作者所刻畫的“清教徒精神”(比如社區(qū)合作、工程師膜拜、自下而上的自組織行為、拒絕威權主義等等)。
進而,從最近閱讀的幾本書《富足》(戴蒙迪斯)、《技術的本質》(即將出版,作者是美國復雜科學奠基者之一,布萊恩.阿瑟)、《如何創(chuàng)造思維》(庫茲韋爾)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一波美國技術思想家業(yè)已悄然呈現出濃厚的、霍伯所言的“清教徒精神”。這才是《清教徒的禮物》這部書令我心動之處。
換句話說,我一直認為美國2000年NASDAQ的暴跌、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機,總體上有某種內在的聯系,但一直又找不到清晰的線條一以貫之。這部書可謂令人頗有“恍然大悟”之感。
911與nasdaq第一波大跌相距不遠,美國許多學界有識之士(如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克魯格曼、席勒;技術哲學家諾瓦克、凱文凱利、庫茲韋爾;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彭特蘭,心理學家海特等),試圖擺脫美國昔日霸主的帝國光輝,找尋到美國精神的復興之路,我認為,這本書點透了要害:美國喪失了清教徒精神。聯想到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文化學界、科技界對后現代思潮的著名論戰(zhàn)(典型如1996年的索卡爾事件),美國急切地尋求支撐未來戰(zhàn)略發(fā)展的“精神支柱”的努力,以及“新千年”夢想的焦慮(被稱為美國的“尋根文化思潮”),就很好理解了。
簡而言之,美國知識界對工業(yè)社會的弊端和積習,一直以來都有批判之聲,但從未形成過主流話語(迄今為止也沒有)。但需要看到的是,今天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腦科學,為美國重拾信仰,找到了一個極好的支撐。
3、現實意義
1)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所謂“學習先進經驗”的思路,大抵還停留在美國的昨天。財富500強、GDP、增長主義,成為狹義的“發(fā)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的企業(yè)界、工業(yè)界、政府機構和學術界,在大談“數目字管理”(黃仁宇的語言)、大批引進所謂西方先進管理模式(杰克韋爾奇和IBM)、大量生產MBA學位教育、模仿資本市場、證券化和貨幣杠桿的過程中,僅僅將“技術”視為可以交換的資源(技術換市場的失敗、知識產權保護的狹隘),僵硬理解生產效率、KPI、組織文化和市場營銷,不但將中國文化排斥在發(fā)展思想之外,還逢美國昨日之輝煌為圭臬(這本身沒有錯,錯在機械理解了,沒有消化吸收)。
2)80年代以來,美國學界艱難地導入系統(tǒng)論、復雜科學的科學觀,反思美國工業(yè)界經年累月的發(fā)展模式,但在強大的工商財務人士和既得利益者的圍剿之下,建樹寥寥。1999年,巴拉巴西的論文將復雜科學與網絡分析聯系起來,經過10余年的發(fā)展,這一誕生于具體學科領域的發(fā)現,業(yè)已成為影響美國整體經濟、科技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新思維:超越零和博弈的協作網絡、納入社會網絡的工業(yè)基礎設施、崇尚群體智慧的大數據思維、重新審視人性的產業(yè)重構(如MOOC教育、社區(qū)協作醫(yī)療)。
3)全球風險社會、復雜多變、整體利益,已經不再是外交辭令中的修飾語,已經是共生、共存、演化的社會圖景。這一共識在全球網民中業(yè)已通過分享、協作的各類社交網絡和創(chuàng)意產業(yè),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也近一步增加了傳統(tǒng)社會轉型的復雜度。經濟學家席勒《新金融秩序》一書的副標題,就是“如何應對不確定的金融風險”,他給出的構建金融新秩序的手段,就是科學技術,并對大數據、虛擬經濟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安淮_定性”,將成為駕馭未來戰(zhàn)略的一個中心詞匯。
4、一點延伸思考
我在總結過去幾年的互聯網思維的過程中,將互聯網思維**成這樣一句話,就是“拋棄確定性思維,擁抱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將提供全面審視文藝復興以來,資本主義得以崛起的哲學基礎的可能,這一哲學就是笛卡爾主義。笛卡爾的要害在于,將主體和客體割裂開來,從而以追求確鑿無疑的知識作為最高目標。資本主義以這一哲學作為“人性解放”、“理性復活”的指南,從而驅逐靈性、信奉外在的、顯性的所謂“客觀規(guī)律”,更進一步奠定“單邊增長”的社會發(fā)展、經濟騰飛的邏輯。馬科斯.韋伯稱之為“祛魅”的過程。順著這一哲學思想的所謂“工業(yè)化”和“信息化”,無疑只是揀拾到了美國工業(yè)歷程中的副產品,實則沾染了難以診治的“工業(yè)化遺毒”——“新泰勒主義”。
從這一進程看,資本主義借助高科技、互聯網,已經步入了歷史轉折:即韋伯希望的“返魅”的過程,即靈性復歸、人與自然和諧的過程。引領這一歷史進程的,是日新月異的現代信息科技。
這一進程突出的特點,不是用更大的信息量、更迅捷的機器、更快速的增長,獲取和占有更多的資源和財富。發(fā)展觀和財富觀已經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人與機器的共生融合、人與人的交往協作,將為構建未來社會圖景提供更加寬闊的想象空間。
這一進程突出的難點,將是如何駕馭和把握悖謬叢生的世界,如何游走于尖銳對立的各種勢力之間而不致崩潰。駕馭復雜系統(tǒng)的方向盤將是在“清晰度”、“能見度”、“穩(wěn)定性”指標之上,疊加“多樣性”、“模糊性”、“復雜性”的維度。(本文來源于《阿里商業(yè)評論》薦書欄目,作者段永朝為財訊傳媒集團(SEEC)首席戰(zhàn)略官,ZiffDa.vis媒體(中國)公司戰(zhàn)略發(fā)展顧問;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題目為編者所加)
關于《清教徒的禮物》:
這本書堪稱一部管理文化的經典之作。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對這本書表現出極大興趣,可惜未等到其出版就去世了。這本書是兩位年逾八十的作者一生傾力之作,《金融時報》2007年十佳商業(yè)圖書之一,2009年再版,獲得廣泛贊譽。同時,本書也是一部獨創(chuàng)之作。本書從宗教精神的角度分析美國管理文化。作者認為,目前商業(yè)社會的一切問題,皆源于商業(yè)本身背離了清教徒精神。二戰(zhàn)之后美國占領日本期間,對后者的社會及制造業(yè)產生的影響也是作者在本書中最為原創(chuàng)的研究之一。
彼得F德魯克:對您的作品,我有極大的興趣并印象深刻。期待您寫更多相關題材的書籍。別忘了讓您的出版商寄一張**單給我。
《哈佛商業(yè)評論》:這本關于美國管理文化的書籍令人驚嘆。
著名的英國管理學家、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jié)h迪:在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無疑是一個亟需領導力的時刻,而霍博兄弟的書是幫助人們重新認清商業(yè)世界真正方向的最好提醒。
曼徹斯特商業(yè)學院彼得卡瓦萊克教授:未來我的學生們都將被要求閱讀此書。這是對我們西方管理和技術文化的一部真誠且無所畏懼的評論。
書名:《清教徒的禮物:那個讓我們在金融廢墟重拾夢想的饋贈》
作者:(美)肯尼斯·霍博、威廉·霍博
譯者:丁丹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精益制造”系列圖書助力中國產業(yè)升級
東方出版社“雙百工程”之一——日本精益制造大系,專門為中國制造業(yè)產業(yè)升級提供思想武器,從實務學習詳解精益制造,深受管理者和一線員工喜愛。
所謂雙百工程是指,東方出版社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陸續(xù)引進出版在制造行業(yè)獨領風騷、服務業(yè)有口皆碑的日本系列書籍各100種,以服務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我們命名為“日本精益制造”和“服務的細節(jié)”兩大系列。
通過東方出版社雙百工程的陸續(xù)出版,哪怕我們學到日本經驗的一半,中國產業(yè)實力都會大大增強。——許劍秋東方出版社總編輯
東方出版社精益制造系列目前已推出《5S推進法》、《現場改善》、《標準時間管理》、《生產管理》、《不良品防止對策》、《生產現場最優(yōu)分析法》、《生產計劃》、《TPM推進法》、《采購管理》、《庫存管理》、《豐田現場的人才培育》、《成本管理》、《物流管理》、《BOM物料管理》、《新工程管理》、《知識設計企業(yè)》、《工廠管理機制》、《本田的造型設計哲學》、《佳能單元式生產系統(tǒng)》、《豐田可視化管理方式》、《豐田現場管理方式》、《零浪費豐田生產方式》、《暢銷品包裝設計》23本。
全國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全民參保計劃,將在2020年前基本實現。全民參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場空間,無憂保堅定信念承擔起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努力做國家全民參保計劃的踐行者。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